 |
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和数字火炬手在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
9月23日,在杭州举办的第十九届亚运会开幕式上,首次出现了“数字火炬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赞叹和好奇。
在主火炬点燃前,全球超过1亿位“数字火炬手”组成了一个巨大数字人。数字人身上的每一个亮点,代表了一位线上参与的用户。每一位参与的数字火炬手都会收到一份独一无二的区块链证书。
这个巨大的数字人穿越钱塘江江面,一路奔向主会场,跟现场火炬手一同点燃主火炬。这是亚运会史上第一次“数字点火”,也是裸眼3D技术、AR技术和AI技术的完美结合。
什么是数字人
除了亚运会点火的巨大数字人,近年来网络上也涌现出了很多数字人,在我们刷视频、听音乐的时候,可能就会遇到这些数字人的“作品”。
比如,清华大学的虚拟学生“华智冰”、知识类博主“Dr.Yu”、时尚博主“AYAYI”、央视网“小C”、AI歌手“艾灵”都是数字人。
那么,这些数字人跟影视作品里的虚拟形象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数字人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按照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2020虚拟数字人白皮书》中的定义,虚拟数字人需要满足三点:
一是拥有人的外观,可以是2D的,也可以是3D的;二是拥有人的行为,比如语言、面部表情、动作等;三是拥有人类的部分思维,比如能识别外部环境、与人交互等。
按照这个标准,一些影视作品中的虚拟形象不能算作数字人,因为它们虽然拥有人的外观和行为,但不能识别外部环境、不能与人进行交互。
数字人为我们提供安全保护
事实上,数字人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它们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而且在这几十年里,它们一直在为我们服务,甚至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安全。
早在20世纪60年代,波音公司就开始尝试用数字化的人体模型来研究飞机驾驶舱的人体工程学设计。
当时,波音公司设计的数字人叫“波音人”,它拥有人类的外形,能够模仿人类的常见动作,而且还能在人们设置的场景中模拟人的动作,与环境进行交互。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数字人做出的动作对驾驶舱的设计进行人体工程学优化,让驾驶员操纵飞机时更得心应手。
在汽车安全测试中,不仅用于测试碰撞的假人成本非常高,而且做真实的碰撞实验成本也很高。因此,很多汽车公司引入了虚拟碰撞测试。
比如,丰田汽车公司就开发了一款名叫THUMS的人体建模软件,这款软件就能够创造出接近真实人类的外形、行为和反应的数字人,并且还能用数字人模拟不同性别、年龄、体型的乘客。
用这样的数字人进行测试能收集更加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交通领域,数字人还在医疗领域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医疗领域的数字人主要是数字患者。数字病人不仅能够模拟人类患者,还能够模拟人类的情绪和一些生理特性,这让医学生可以在数字患者身上进行练习和测试,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
此外,医生能在与数字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跟病人沟通交流,如何在交流中更好地掌握病史信息,这对于提升医生的诊断非常重要。
数字人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裸眼3D技术、AR技术和A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人开始在其他领域大放异彩。
比如,语音生成技术加上表情、动作生成技术,能让数字人在进行各种类型的新闻播报时,表情更加丰富,声音更具感染力。
在一些直播间里,我们会看到数字人主播24小时不间断直播。他们不仅比真人主播更“不知疲倦”,同时也能像真人主播那样根据用户的留言做出回应。
一些旅游景区或者博物馆也会采用数字讲解员。数字讲解员的讲解会比冷冰冰的语音讲解器更有感染力,让人感到更亲切。
另外,在客服行业,一个具有人类形象的数字客服也会让人感到更加温暖,更容易沟通交流解决问题。
而在亚运会现场,模仿人类外形,能像人一样奔跑、点火的巨大数字人,能够振奋人心,让人体验现场的磅礴气势。
人类和数字人共存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场景,但从“波音人”到“虚拟患者”,再到今天的数字主播、数字客服、数字柜员、数字火炬手,数字人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