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陆海新通道、数字重庆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重庆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一系列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备受关注。
如何把这一系列重大战略落实好,最终要落实到市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上,也就是生产力的提高上;要落实在服务市场主体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等重构再造上,也就是生产关系的优化甚至变革上。
这一系列宏大的战略安排如何在基层落地落实,产生实效,需要有抓手有载体。两江新区以“亩均论英雄”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打造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主导产业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提高“亩均效益”提供了范例。
坚持“亩均论英雄”,要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制造业,既要算经济总量的“贡献账”,也要算工业用地、产业楼宇的亩均“投入账”“产出账”,让“亩均”加创新,寸土生寸金。唯有通过向亩均要效益,倒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全球化谋划、市场化拓展,加强创新引领发展,才能提升其产品或服务的“含金量”和竞争力。
坚持“亩均论英雄”,要建立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亩均不仅是一个单产的概念,更是一个评价体系。以往制造业发展“拼要素、拼资源、拼投入”,现在要“靠创新、靠技术、靠服务”,努力走好“有限空间、无限发展”之路,建立起“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突出“腾笼换鸟”反向倒逼、破解成长的“烦恼”,以“正向激励+反向推动”提速新旧动能转换。
坚持“亩均论英雄”,要转变发展观念,把亩均效益评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制造业发展理念要实现从重“量”到重“质”、重“大”到重“精”的转变,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产业布局,在土地使用上必须“锱铢必较”,项目投资更要算好“效益账”,让亩均效益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倒逼产业生态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绿量高的“三高”优质产业,让制造业“量质”齐升,使投入产出比实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