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月十六日,两江新区星汇两江广场,小朋友正在萝卜村机器人教育体验中心展台了解航天知识。重庆日报记者 张锦辉 摄 |
本报讯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实习生 白秀颖)9月16日,2023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首届两江新区科普文化节在两江新区·星汇两江广场举行,现场主题科普展览设有科普助力“双减”、“银龄”科普、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两江新区科技成果和“典赞·科普重庆”五大展区,邀市民乐享科普大餐。
据了解,科普助力“双减”是本届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展览中的重头戏,现场汇聚了17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科普资源,涵盖自然、科学、航天、传统文化、环境科学等领域知识。
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让全民掀起航天热,更点燃了青少年的航天梦。重庆日报记者看到,活动现场有不少航天元素,吸引市民争相参观体验。中国空间站、“祝融号”火星车、“玉兔号”月球车、被称作“胖五”的长征五号火箭、把“天舟”货运飞船送上天的长征七号火箭……一系列展品现场亮相,让航天迷们大饱眼福。不仅如此,在“共建太空家园”航天主题机器人科普活动现场,许多小朋友还自主创作和搭建了未来太空车,在体验中学习航天和机器人知识。
此外,围绕“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主题,工作人员现场还展示了不少科学小实验,教授市民一些生活小技巧,例如如何辨别酿造酱油的真假、如何辨别金银的真假等。
现场还专门设有“银龄”科普展区,向市民普及用药安全、过期药品回收以及受伤应急、预防电信诈骗、防范金融诈骗等知识。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首次延长到夜间。当天晚上,现场还举办了“科普之夜”故事会,生动有趣的科普展演给市民带来一场别样的科普文艺盛宴。
据了解,除主场活动外,9月17日至23日期间,全市各部门、区县、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事业科协、科普基地及有关单位还将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在全市掀起科普热潮。
相关新闻>>>
4亿年前重庆是啥样 “矿”世奇“材”里找答案
重庆日报记者 申晓佳
40多种原生态矿物标本、数十种观赏石、VR体验“穿越地心”、科普展板……9月16日,在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举办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矿”世奇“材”地质科普活动,吸引大批市民前来了解重庆的地质奥秘。
“这块石板上为啥有这么多花花绿绿的图案?”10岁的小学生童诗芸跟妈妈来逛街,却被科普活动现场的一块矿石标本吸引了目光。
“这块‘石板’可不是一般的石头,它叫海宝玉大理石,形成于大约4亿年前,在城口县被发现。”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地质队工程师李德龙向她介绍,这种矿石的类型是志留纪韩家店组海百合生物碎屑灰岩。
小诗芸看到的“图案”其实是志留纪时期的海百合等生物化石。当时,城口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沧海桑田的自然变迁,如今的城口大山连绵,海洋生物们变为化石,成了矿石的一部分。
活动现场还有铁矿、煤矿、方解石、重晶石等多种矿石标本,并配有专业放大镜。市民不仅可以触摸矿石,还能用放大镜一窥矿石表面的细节。
“很有意思,原来我们重庆的矿产这么丰富!”67岁的退休工人张碧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矿石,边看边赞不绝口。
现场展出的矿石标本,绝大多数来自重庆。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已发现矿产70余种,已查明资源量的矿产有44种,主要优势矿为页岩气、天然气、地热、锰、铝土矿、锶、碳酸钡、重晶石等。其中,锰、铝土矿已被纳入国家新一轮战略找矿突破行动的矿种。
据悉,本次科普活动由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办,江北区科协、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协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