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昆虫的名字因为语文课本而家喻户晓。细想来,恐怕也只有蜉蝣和蟪蛄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000多年前,庄子就通过《逍遥游》奠定了蟪蛄延续至今的知名度。但你知道,蟪蛄其实是一种蝉吗?
蝉中的“异类”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们便把蝉视为高洁不染的象征,把它作为寄托情思的载体,歌颂居多,相怜为主。可是,蟪蛄却似乎被排除在这“高洁”的蝉族之外。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蟪蛄似乎已成为“夏虫不可语冰”的代言。这“不公”的待遇大概要归罪于蟪蛄与众蝉不同的样貌:多数蝉有着透明的薄纱般的翅膀,而蟪蛄的翅膀则有显著的色彩——并非华丽的亮色,而是树皮一般晦暗的保护色。
蟪蛄的翅膀能帮助自己与环境很好地融为一体。这样暗淡的色彩让人觉得蟪蛄就像一只小蛾子,而非“高居悲鸣饮露”的蝉。郑樵在《通志》中记载:“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则是今四、五月小紫青色者。”可见蟪蛄一词的专指性,自古以来便比较明确,少有争议。
算不上“最佳歌手”
蟪蛄属于蝉科蟪蛄属,相对蝉科其他属较易辨识。
在中国,蟪蛄分布广泛:北起辽宁,南至海南,西自四川盆地,东迄舟山群岛。可以说国内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这些树皮色的小蝉。同时,蟪蛄也是为数不多的非常适应城市环境的蝉类——即使在喧闹的大都市也不难见到它们。
在华北地区,蟪蛄从5月中旬开始鸣叫,它们实际羽化的时间可能更早。越靠近南方的地区,这个时间点就相应越早,当然,也会结束得更早。蟪蛄的鸣声比较单调,是相对单一的“吱”声,没有婉转的曲调。蟪蛄的声调比蚱蝉高,但音量要小很多,不算吵人,但会让人有一种耳鸣的错觉。
不太起眼的“土肥圆”
尽管蟪蛄的颜色不太符合我们对蝉的固有印象,但它还是有着蝉科的标准外形:宽阔的头部,厚实充满肌肉的胸节,两对能挂连在一起的翅膀,六条短足,以及短而紧凑的腹部。它们有一根针管样的刺吸式口器,会将口器刺入植物枝条,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蟪蛄的前翅显著长于后翅,前翅上布满了阴影般的花纹,后翅则是统一的紫黑色,但有一个透明的边缘。雄性蟪蛄的腹面有一对半圆形的腹瓣,腹瓣内侧有一套鼓膜发音器,雄蝉就是靠这里发出声响。雌性则没有这样的结构。
蟪蛄是半变态昆虫,若虫期生活在地表之下,靠吸食树根的汁液为食。为了适应地下的挖掘生活,蟪蛄若虫的前足非常有力(呈开掘足的形态),锋利的齿突可以助它们在土壤中挖掘前行。
蟪蛄的若虫很像是缩小版的蚱蝉若虫,但体形更加浑圆紧凑——可能正是因为体形较小,似乎很少有人收集蟪蛄的若虫回去炸食。这些若虫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在数次蜕皮后达到成熟若虫阶段,爬出地表,在树枝上“金蝉脱壳”,羽化为成虫。
夏虫永不停唱
羽化后的蟪蛄很快就能飞行,但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成熟期,才会开始鸣叫求偶。蟪蛄通常单独停在树干上鸣叫,在保护色和斑驳的树影下,它们很难被发现,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身。不过在夜晚的路灯下,蟪蛄有时会被灯光吸引过来,这时就很容易发现它们了。
进入成熟期的雄性蟪蛄有时也会数只群聚在一起,共同高歌,靠合奏声吸引远方的雌性。不过,当雌性蟪蛄到来后,这些合作的歌手们就变成了相互竞争的对手,互相排挤,以独揽芳心。
尽管交配会大大损耗雄性蟪蛄的体力,但也不至于一次欢愉即死——运气好的话,雄性蟪蛄会尽可能多地交配,直到衰老死亡。
雌性蟪蛄在交配后会选择合适的枝条产卵,其腹部末端有一根结实的针状产卵器,可以将卵产进坚韧的树枝。孵化后的小若虫会从枝头掉落到地面,钻入土壤,开启它们漫长无光的童年生活。
在很多城市,蟪蛄是一年中最早开始鸣叫的蝉。相比若虫期,它们的成虫寿命并不算太长。最迟到7月中旬,在东部地区的城市中,蟪蛄便基本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聒噪恼人的黑蚱蝉和悠扬悦耳的蒙古寒蝉的合奏。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