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态环境的守护者渝昆高铁无砟轨道铺设工作预计年底完工助力初创企业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沙坪坝软件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技术创新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新技术用紫外线和光纤清除细菌生物被膜
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做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渝昆高铁无砟轨道铺设工作预计年底完工
助力初创企业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
沙坪坝软件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技术创新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新技术用紫外线和光纤清除细菌生物被膜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8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系列报道
林俊杰:
做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记者 魏星

  人物简介>>>

  林俊杰,1982年生,教授,博士,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环境科学专业学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领域)——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重庆市国家“三区”科技人才、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万州平湖英才,重庆市万州区中级职称评审专家,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学会联合体专家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与生态科学处基金委评议专家,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创新委员,《土壤通报》青年编委,Biochar,Carbon research青年编委,Ecological Indicators编委。

  “今年雨水充沛,三峡库区的消落区频繁被水覆盖,在科考区域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变化,频繁的水位变化致使消落区的生物、植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近日,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林俊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生态变化和减少其造成的生态破坏,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已经展开了多年的科学考察和数据收集工作。多年来,林俊杰和科研团队通过长期的监测和研究,努力找到应对这些变化的方法,保护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从而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开发水土修复减控技术

  共护三峡一江碧水

  消落区又称为水位涨落带、消涨带、消落带等,是指河流、湖泊、水库中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被水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出露水面,成为陆地的一段特殊区域。

  “三峡水库的水位涨落有点特别,它会反常地变化,导致出现一个叫消落区的地方。这个区域在两岸形成了高达30米的落差,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植被覆盖。这样的情况使得土生土长的物种很难适应。而且,水位的急剧变化还可能引发强烈的土壤侵蚀,让消落区的环境更加不稳定。”林俊杰介绍。

  “三峡大坝季节性水位的变动,对于航运和发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反季节的水位变动对消落区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林俊杰告诉记者,随着三峡库区经济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和生源要素等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频发和水生态安全受到潜在威胁。消落带是水陆交错地带,阐明其生源要素及污染物的迁移和释放机制,是防范其对三峡库区水质安全影响的重要措施。

  多年生的植物或者种子植物,面临近半年时间的淹水环境,对来年春季的萌发和生长造成影响,而对于木本植物,要想在贫瘠的土壤里扎根,对其生命力更是严峻的考验。对此,201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林俊杰开启了针对三峡库区生态保障需求与环境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研究。

  经过多年研究,林俊杰团队系统调查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水土界面重金属及碳氮等生源要素的迁移转化及释放规律受水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水土修复减控技术并进行了生态风险及毒理学评估,有助于澄清消落带水土界面污染规律和削减消落带陆源污染对三峡水环境的影响。

  2021年,林俊杰以三峡库区消落带水土界面污染控制技术及其风险评估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奖——自然科学三等奖。

  走进野外实验室

  首次探明亚热带成年树种细根激发效应

  环化专业的实验室并非禁锢于一方,它可以是山川、是湖海、是大自然的任何一处。

  前不久,林俊杰带领团队前往王二包自然保护区开展不同物种的森林对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

  王二包自然保护区位于万州区东南角,平均海拔1200米,占地7496公顷,森林储积量31万平方米。自然保护区内终年浓雾弥漫,林海苍茫,夏为无暑清凉的避暑胜地,冬为踏雪林海的赏雪佳境,是三峡库区科考和观赏珍稀动植物的绝好去处。

  但这难得的旅游胜地却对林俊杰此番科考带来挑战。

  “树木的根系如同人一样也会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森林里几十年树龄的大树比比皆是且根系繁多,要想找到理想的‘根’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林俊杰介绍,此前,对于较小的树种,他们可以通过将其根系找出并移栽到实验室的培土装置中进行观察研究,而如今面临较大树种的根系却难以分辨。

  他们在既有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反复试验,百余种的树木根系经过反复测验筛选,最终仅挑选出合格的、可做研究的7个树种。在一次次的试验中,他们开发了“天然森林条件下细根原位培养与CO2动态捕获”新的技术,使用天然13C同位素示踪法,首次探明了亚热带7个成年树种的细根激发效应。

  由于实验地点位于保护区深处,人迹罕至。面对山路的陡峭崎岖,实验过程中泥石流滑坡、野生动物破坏实验装置等种种考验,林俊杰和团队其他成员相互协作,克服困难,徒步将测样装置运送到实验地点。经过近半年努力,成功完成了试验相关工作。

  传承师训

  成为学生需要的人

  2010年9月8日,林俊杰接到科学网的通知,申请的博客终于通过了。

  博客见证了林俊杰从读博到工作的心路历程,意气风发的少年一步步变得沉稳,也体现了他20余年在生态环境领域坚守的信念!

  林俊杰并非一直都和土壤打交道。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背景下,2009年在黑龙江省农垦环保总局工作了一年的林俊杰选择前往祖国的西部,决心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贡献一份力量。

  在重庆三峡学院工作的第一年,林俊杰便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2011年3月18日—19日,是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的日子,我怀着期待和不安来到了天府之国成都,完成了这次考试。”林俊杰在博客里记录了考博时忐忑的心情,一方面是成果即将兑现、压力释放的喜悦,另一方面来自在职考博、利弊兼有的不安。

  2011年,林俊杰获得了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职读博的机会,本硕期间,林俊杰专业领域主要涉及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方面,重点研究环境污染相关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博士期间,研究便切换到土壤学领域。

  “这其实是一个新方向。”林俊杰向记者解释道,即使和曾经所学内容有关联,但对于他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现今热门的研究方向,在当时并非拥有很高的关注度。

  两年的时间过去,原本计划按照毕业流程发表一篇SCI论文就可以顺利毕业,但导师对他的要求远不止于此。

  林俊杰的导师Weixin Cheng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终身教授,是行业领域的开拓者和发展者,在地下生态学领域有很高的建树。导师告诉他:“你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中去才能写出更高水平的论文。”在导师的建议下,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去校准数据、单位,验算公式。原计划3年就能博士毕业的他,最后用了5年的时间,但却是当时课题组最早毕业的一个。

  “我培养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青年科学家。”这是导师告诉他的话,后来,他将这份师承下来的谆谆教诲,用以教育自己的学生。

  “都听过歌手林俊杰的歌,但你不一定听过林俊杰的课。”学生张国豪打趣地说道,张国豪将导师林俊杰视为自己科研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在与张国豪的对话中,记者了解到林俊杰对学生成长的用心与付出。

  大一偶然的一次与林俊杰交谈后,张国豪获得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加入林俊杰的课题组。而这样的机会,对于本科生来说,是鲜有的。

  “课题组每周开一次组会。第一次参加组会时,实验经验较弱,虽然平时阅读文献后积攒下一些知识,但对于师兄师姐的报告,还是一头雾水。”

  大二的下学期,积累了一年实践经验的他,主动向林俊杰提出自己设计并拟进行一项科研项目。“导师在实验药品购买、实验操作和样品仪器测试等方面都给予了我极大便利和良好的条件。”对于导师的帮助,张国豪暗自许下承诺,“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

  最终,本科生张国豪在权威杂志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题为《可降解微塑料对农田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的学术论文。

  2017年,林俊杰完成了多重身份的蜕变,人生的阅历与对工作的认知变得更加丰富,他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管理者。但无论是何种岗位,对于林俊杰来说,成为学生需要的人,就是自己最应该做的事!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