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加快推进武陵山大裂谷争创国家5A级景区工程长安三万里 中华五千年国潮光影节开启 融创文旅城打造重庆夜游潮玩新地标向往未来桃花源 共享“酉阳800”诗会落幕
第07版: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涪陵加快推进武陵山大裂谷争创国家5A级景区工程
长安三万里 中华五千年
国潮光影节开启 融创文旅城打造重庆夜游潮玩新地标
向往未来桃花源 共享“酉阳800”诗会落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7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着诗文去旅行

长安三万里 中华五千年
——李白眼中的诗意渝州

  有人说,看完《长安三万里》,仿佛又重温了一遍儿时上过的语文课。在电影里,观众又一次和洒脱而天真的李白、百折而不挠的高适、沉郁而坚持的杜甫等书本上的“老朋友”重逢。

  对于重庆来说,李白和杜甫算得上是“老朋友”,两位著名诗人都曾经在渝州山水间留下过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汗牛充栋的史料中发现,从唐代开始,不少文人的诗作中开始提及了重庆母城。”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

  在唐代以前的诗词中,重庆母城有关的诗句却几乎不见其踪迹。据史料表明,诗仙李白是有明确记载的吟咏渝中的第一位诗人,《峨眉山月歌》是吟咏渝中的第一首诗,拉开了诗意渝州的序幕。

  打开时光画卷,目光聚集至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时年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第一次到重庆,写下《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随后,李白经渝州(今渝中半岛),过涪州(今涪陵)、忠州(今忠县)、南浦(今万州)、夔州(今奉节)。

  李白途经忠州游览玉印山,诗兴大发,题诗《连云山》赞道:

  霞映孤峰峙江滨,孑孓蓬莱在凡尘。

  古木绕壁壁俊伟,彩霓连峰峰连云。

  上矗峨嵋难攀顶,下屹此峰不能登。

  何日乘龙跃山脊,普洒霞光济苍生。

  据查证,这首名为《连云山》的古诗就是写石宝寨的第一首诗。

  写石宝寨的诗为何名为“连云山”?著名学者向金龙解释,李白登石宝寨顶峰远眺,群峰江水连成一片,如蓬莱仙境,遂题“连云”于其壁,石宝寨因此也叫“连云山”。

  除了李白,古往今来,明杜一经、清侯若源和王尔鉴等诗人都曾为石宝寨写下《玉印山》《登石宝寨》《石宝寨》等众多诗篇。

  李白行至三峡口,见当地有年轻妇人送丈夫乘船东去经商,依依不舍,泪如雨下,李白深受感动,模仿那位妇人口吻写下《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那时,川内青年才俊要出川报国,必出夔门,这个夔门就是瞿塘峡。

  李白行至夔门时已入冬,由于三峡已封航,他被困在夔门,为解苦闷,他写下了《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被堵在夔门的李白看到宛如仙境的三峡美景,颇为感叹,就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游玩了涪陵、万州等地,留下诸多诗句和传说。

  相传,李白游涪陵时,在城西江边,乘小船渡江。他渡江的地方,后来改名为“李渡”。明万历年间的四川按察使曹学佺在《万县西太白祠堂记》中记述:“涪陵有渡曰李渡,以太白曾渡此。”由此推断,“李渡”因李白在此渡江而得名。

  除涪陵外,万州也是李白深度游过的地方。从宋代起就有李白出三峡曾在绝尘龛读书、吟诗的传说。据《名胜志》记载:“西山,去县城三里,有‘绝尘龛’,相传太白读书于此。”

  相传,某一日李白与友人下棋,一只金凤口衔金酒壶,乘着绚丽的晚霞,从天边径直飞落在李白的棋盘旁。在众人惊诧之时,李白却神态自若,一手执棋子,一手举酒壶,仰头一饮而尽,而后捋着胡须,仰天大笑,把酒壶向空中一抛,便骑着金凤杳然而去。从此留下“谪仙笑乘金凤去,大醉西岩一局棋”的千古佳话。至此,万州西山得名“太白岩”。

  这就是李白第一次的重庆之旅。李白第二次到万州,则是33年后了。因受永王李璘兵败牵连,时年58岁的李白被关押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后被判流放夜郎。李白身负重罪,一路西行,经过南浦(今重庆万州),因跋涉劳累后病倒,在万州休养,这段时间里,李白写下了《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船行至白帝城时,听闻天下大赦的消息,立马调转船头,从入川变成了出川,并写下了“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除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在重庆留下了自己的诗歌印迹。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和家人在成都生活了5年多。后来,虽然“安史之乱”平定,但地方军阀仍在混战。特别是成都节度使严武病逝,使杜甫失去依赖扶助的好朋友。于是,杜甫决意出川东行,想找时机回洛阳老家。

  公元765年端午节前,53岁的杜甫,举家乘上小木船,离开成都。途经云安(今重庆云阳)时,杜甫不料糖尿病、风痺症发作。休息数月后,第二年晚春时节来到夔州。夔州都督柏茂琳,很是喜欢杜甫的才学,热心帮助杜甫安下新家。先暂住山腰,后又迁到城里江峡边的地方。两处房舍,茅草盖顶、泥巴涂墙,杜甫分别称为“客堂”“西阁”。

  夔州,成为继洛阳、成都之后,诗圣人生第三个主要居住地。诗圣杜甫漂泊至此客居近两年,写下430多首诗作,相当于他全部传世作品近三分之一。其中,那首超绝的《登高》,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电影《长安三万里》好评如潮,不过,本片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上一堂国学课”,而是通过生动的画面重新认识了那些熟悉而陌生的人,认识到他们不只是伟大的诗人、作家,更是有血有肉的人。正如电影中的李白,在唐代文人建功立业的热潮中几经波折,无奈入赘,又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纠结辗转。通过电影,看到的既是他的传奇故事、历史浪潮的难以预料,更有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理解。

  (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