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重庆市科协和成都市科协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成渝双城青少年科技雏鹰研学营开营仪式在成都科技会堂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动成渝两地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为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据了解,此届成渝双城青少年科技雏鹰研学营以“点亮科学梦 激发报国情”为主题,在延续前两届“爱国红、劳动绿、科技蓝”课程体系、聆听“院士专家”解码“科学家精神”等特色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教育、发挥榜样力量,构建了融媒体科学素养传播课程,开展了PBL课程体系等研学内容。研学营由来自成都、重庆两地的80位营员组成,营期7天,科技雏鹰们将走进成渝双城部分“双一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研究院所、知名博物馆、高新技术企业等参访学习,对话专家大咖,聆听科学故事。
据介绍,此次参与活动的80位营员是在2020至2023年期间,参与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重庆赛区)和成都市第3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并荣获一等奖的科技特长生。
开营仪式现场,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团委书记郑雪做了“‘人造太阳’点亮能源梦想”的主题讲座,借用各种案例跟营员们深入浅出地分享了我国在核能源研究与应用上的成果。
现场,除了研学营的“科技雏鹰”们对本次活动充满期待,不少家长也纷纷表示,希望孩子通过此次研学活动,能够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激发出更加多元化的想象力,培养自己科技创新的能力。
接下来,80位营员将共赴重庆继续开启科技之旅,他们将承载着长辈们的殷切期望、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用双脚丈量成渝大地,用双手触摸时代脉搏,用智慧托举科学梦想。
走进“科学大讲堂” 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7月9日,第三届成渝双城青少年科技雏鹰研学营正式开营,营员们开始研学参观,来自成都、重庆两地的80位营员前往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科技知识并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
“欢迎大家来到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上午9点,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李天涛副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一堂关于地质灾害应急知识的“科学大讲堂”,给“科技雏鹰”们讲解“什么是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如何避险”“地质灾害如何监测预警”。
随后,李天涛副教授便开启“导游讲解模式”,一边热情地带领小朋友们参观,一边讲述着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故事。“我们实验室聚焦我国自然和人类活动诱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成生背景、形成机理、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与工程治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国家目标提供全面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参观电子科技博物馆 探索科技发展的魅力
同日下午,“科技雏鹰”们来到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他们在馆门口集结完毕后,带着任务卡分组进入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科技魅力的探索。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电子科技博物馆,以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典型性物品为载体,系统梳理了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变革轨迹,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平台。现有藏品近1.4万件,包括通信、雷达、广播电视、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六个电子工业领域。
“在没有交换机的情况下,保证5个人可以互相打电话需要多少条线路?”“展厅里的雷达,哪些是民用的,哪些是军用的?”“芯片的制作流程是什么呢?”……在博物馆讲解老师的带领下,“科技雏鹰”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回答问题,通过任务卡的形式对展厅各个单元进行了全面探索,表现最好的小组还得到了博物馆出版的绘本作为奖品。
此外,博物馆负责人还准备了一堂与芯片相关的电路实验课程,老师通过绘本带领“科技雏鹰”们了解了芯片的发展历程和制作流程,“科技雏鹰”们踊跃尝试,亲自学习制作了简易集成电路系统。
“真的很有趣,我是第一次了解电路板的知识,学习了电阻、电容、发光二极管等电子元件,今天还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了电路实验,以后我也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电子信息相关的知识。”重庆市永川区汇龙小学林小博谈道。
走进风工程试验中心 化身风力研究“小专家”
“我觉得很有趣,也学习了很多知识,例如可以运用风力研究的原理进行一些能源开发或者建筑设计相关工作。”在西南交通大学XNJD-3风洞楼的教室里,成都市金堂县淮口中学的张乐宣同学说道。
7月10日,营员们前往西南交通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在西南交通大学教室里,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教师李志国给大家带来了一堂关于风力相关研究的“科学大讲堂”,使大家对风灾、风洞和风洞试验从感性认识到追根溯源的理论学习,以及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有了更加深入的探究。
容纳了近百人的教室里,即使坐在最后一排,张乐宣仍然非常认真,关键词、知识点、风的类型及图示、风的应用及走向……记了满满一页。
随后,在风洞试验环节,结合实验室近期开展的试验,西南交通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教师李志国,对桥梁或建筑模型在风的作用下的变形及振动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我感觉这个风力有5级,不是热带气旋。”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小学校的胡章回,边听李志国的讲解,边给旁边同学做补充解释。同时,10岁的胡章回拿着手里的营员证不停“测”风力,“我之前在海南感受过超强台风,这次体验也解答了很多疑问,很有收获。”
探索车辆模拟场景 体验轨道交通智能化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叫红柳车辆段,是成都地铁二号线车辆段的模拟场景,眼前的列车会沿着沙盘跑一周,停在固定的位置上。”当天下午,“科技雏鹰”们来到成都交通高级技工学校,教学中心实训教师周慧红化身“导游”,边引路、边介绍、边答疑,也同时给予各种提醒和建议。
“我知道,红色的闸机是三号线的。”成都石室联合中学蜀华分校尹知谦在问答环节尤其积极,他计划将来从事科技类工作,研究近2年的他对轨道交通尤其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关注和记录成都轨道交通的细微变化。
同样在参观和体验中,随时用手机拍摄记录的还有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汇源校区的吕玄昊,一直开着手机的摄像模式横屏拍摄。“每次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就会全程记录,虽然不会剪辑,但可以反复观看获取信息写作文。”
在记录的同时,碰到可以实践体验的轨道列车驾驶,吕玄昊会请同行的同学帮忙记录。“第一次来这里参观,发现现在成都的轨道交通有很多智能化的改变,很便利,希望以后我也能够加入他们的研究队伍。”
“此次组织的科学实验和实地体验,希望能提高小朋友们对轨道交通的兴趣和爱好,在了解成都轨道交通发展史的同时,逐步参与到我们的建设中。”周慧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