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重庆日报记者 李志峰 实习生 雷皓羽)7月9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科技学院获悉,由该校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周雄教授团队牵头,联合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广西南丹南方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推出的“低品位铅基多金属资源绿色高效协同冶炼关键技术及装备”成果,日前获得教育部“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
铅、锌、锑、银等有色金属是国防、航天、核能和通讯等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大量低品位铅锌、铅银矿和危险的富铅锌冶炼渣未得到高效清洁利用,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项目团队经过近20年的科研和技术公关,在湿法炼锌渣、脆硫铅锑矿和低铅银矿的协同处理工艺、冶炼过程高效节能技术和关键装备国产化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一方面,我们创新开发了锌冶炼渣与低品位铅锑、铅银矿高效协同冶炼工艺,解决了高熔点复杂原料熔炼过程产生泡沫渣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低品位铅基多金属资源中共伴生金属的高效回收和湿法炼锌渣的完全玻璃化和无害化利用。”周雄介绍,另一方面,团队研发的含锑高达8%的高锑铅阳极电解技术,通过槽电压、电流密度和电解液成分等多参数优化设计,实现了电解过程高效节能。新研制出的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铅电解自动化生产的全套技术装备,首次实现了大极板铅电解装备的国产化,可使阴极铅析出比提高2倍、始极板重量下降66%、阳极残极率降至37%。
据悉,该项目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9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8项),并在广西、呼伦贝尔、河南、浙江、安徽、内蒙古等地的企业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