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研系统助力中国机长“直冲云霄”开拓农机智慧化发展新道路第六届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首场复赛结束幄肯科技上榜中国准独角兽企业百强江北嘴数字经济产业园投入运营博速汽车零配件保税分拨中心投入运营我国科学家开辟废弃聚乙烯塑料循环升级新途径
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国产自研系统助力中国机长“直冲云霄”
开拓农机智慧化发展新道路
第六届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首场复赛结束
幄肯科技上榜中国准独角兽企业百强
江北嘴数字经济产业园投入运营
博速汽车零配件保税分拨中心投入运营
我国科学家开辟废弃聚乙烯塑料循环升级新途径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7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系列报道
赵立军:
开拓农机智慧化发展新道路

记者 于金可

  人物简介>>>

  赵立军,1980年出生,工学博士,博士后,重庆文理学院教授,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兼任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卓越工程师),科学技术部项目评审专家,俄罗斯库兹巴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重庆市教学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荣获重庆市高校年度“十大双创明星”、西部职教基地“优秀双师型教师”、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重庆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等称号。

  赵立军(中)在指导学生进行农技革新。(受访者供图)

  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他研发的“精准农业GPS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及“山地拖拉机自动行走智能远程控制系统软件”已经攻克了拖拉机在山地不规则地块边界识别与安全行驶控制、山地复杂农田环境下精准定位等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水稻插秧机山地无人化作业。他就是重庆文理学院赵立军教授。

  “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渐投入市场,被广大山地农村采用,我的内心是无比自豪的。”赵立军说。

  近年来,赵立军研发的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山地水稻插秧机无人驾驶技术空白,相关成果连续三年在全市春耕现场会演示。

  前进与机遇

  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无可替代。2005年,赵立军意识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并且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和需求差异较大,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当地的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

  当时正在东北农业大学留校任教的赵立军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对自己发出新的挑战,直到一个机会的出现,让他的“舞台”不断扩大。2018年对赵立军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他先后多次来重庆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并走访调研重庆市多个区县农机应用情况,发现重庆市农机发展水平还有提升空间。

  本着对重庆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重庆市农机事业蓬勃发展的憧憬,赵立军离开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家乡,带着多个原创性科研成果,举家搬迁至重庆,毅然决然地投入重庆市农机事业的发展浪潮。

  但是,不同地区的土地有自己的“性格”,此前曾在东北研发的科研项目和思维思路在重庆地区就行不通,前期遇到很多的阻力。2019年,来到重庆不久的赵立军就接到了来自当地农机合作社的水稻插秧机关键技术改进委托项目。该合作社此前引进了在北方已广泛推广应用的水稻插秧装备,受重庆特殊地形的影响,在装备落地重庆过程中,出现了原地掉头难度大、抓地力不足易侧翻、驾驶员操作难度大等“水土不服”问题。赵立军将此前在东北研发的多项成熟的原创性成果应用于改进该插秧机,但依旧效果欠佳。

  多次的尝试均失败使得赵立军意识到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因地制宜”,创新研发出适用于丘陵山区的水稻插秧机关键技术。秉着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科研精神,赵立军带领团队经数十次尝试,终于研制出山地农机无人驾驶等系列关键技术,并围绕该项技术先后获得多项原创性科技成果,解决了困扰合作社许久的生产问题,获得了当地农机推广部门及许多用户的广泛认可。

  选择与成长

  在谈及当初自己的选择时,赵立军表示,自己出生在黑龙江的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赵立军小时候,父亲因身体不好,家中经济条件一般,全靠母亲的辛勤劳作,看着每天起早贪黑穿梭于田间地头的母亲,改变农业现状的愿望在赵立军心中扎了根,他立志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

  2001年,赵立军考入东北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从此与农机结缘,踏上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研究的拓荒之路。

  “农机是苦专业”“学农业没有出路”“学农机挣不了钱”……进大学之初,赵立军的耳边不时听到这些泄气话。即使身处国家农机发展的沃土黑龙江,就读于工程农业院校,他也曾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但内心的执着与理想,让赵立军迅速成长,4年本科学习转瞬即逝。大学毕业后他顺利留校任教,在教学岗位上,学科基础研究和传道授业解惑也让赵立军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取到了长足进步,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更新和拓展,他的专业也成了自己的“武器”。

  教学中,他亲自带领学生改装机器,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竞赛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一起讨论比赛方案,总是第一个开始,最后一个离开。其间累计获得各类创新大赛奖项100余项。

  同期,赵立军也在东北农业大学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他越来越觉得农机事业将是他一生的追求和梦想。赵立军说:“就读博士期间,我在导师的指引教导下,先后到日本和德国进行农机研学,当看到国外先进的农机时,对比在国内依旧处于理论研究和试验阶段的农机领域,我在心里立志要缩小我国农机和国外农机的差距,努力学习,努力钻研”。

  播种与开花

  重庆的热情,让赵立军对农业研发更加热情。

  2019年,赵立军加入了重庆文理学院。他表示,来到重庆最大的收获是将农机装备和机器人工程专业相结合,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致力于丘陵山地的智能农机和农业机器人的研发设计。在这个领域,赵立军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科技成果,包括“丘陵山地拖拉机无人驾驶系统”“基于北斗的自动导航系统”“果园除草机器人”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

  西南地区首款“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的落地成为2021年的亮点,这是由赵立军团队、市农机总站、市农机研究所和圆桂农机合作社联合研发的。这款六行式插秧机在确保能24小时无人驾驶作业的条件下,还能够根据自动规划的路径进行插秧,并根据地块高低自动调整,既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又保持了高精度,为后期管理和收割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了经济效益。

  赵立军的智能农机科研成果在重庆广泛投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重庆部分农业科研的空白,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持。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5岁。晚上12点回家对我来说都算早的,回家之后孩子们都睡了。周末我也很少能陪孩子,这是我遗憾的事。”好在家人都很支持赵立军的工作,付出终有回报。

  近3年来,赵立军先后主持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工程技术项目,他先后荣获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业研究院发展突出贡献奖、“余姚杯”首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教师组)一等奖,获得重庆市高校年度“十大双创明星”、重庆英才·名家名师等荣誉。

  赵立军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丘陵山地农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研究,牵头组建“重庆英才·卓越工程师”团队,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国内一流的山地农机科技创新领军团队,着力解决丘陵山地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丘陵山地农业智能装备理论方法研究、特色产品研发和技术平台构建,围绕农业智能装备研发、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机器人系统集成三个环节进行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努力为推动丘陵山地农机装备升级转型,实现现代农业机械智能化做出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