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能发出人类听不见的声音。(资料图片) |
风吹过杨树叶会哗哗作响,晃动成熟的豆荚会有沙沙的声响,但是植物会自己发出声音吗?
近期,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植物会在受到压力时发出更多声音,只是植物发出的独特声音频率很高,超出了人耳的听觉范围。植物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呢?
通常来说,我们人类的耳朵可以辨别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的声音,振动频率低于此范围的次声波和高于此范围的超声波都无法被我们的耳朵接收到。所以,我们平常是无法听到植物的声音。
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这些声音是植物自己发出的呢?为了避免环境背景音的干扰,实验人员把植物安置在没有背景噪声的地下室中,放置了烟草和番茄的植株。在距离每棵植物约10厘米的地方放置了超声波扩音器记录声音。
录音结果分析显示,这些植物发出了频率在4万赫兹至8万赫兹的声音(成年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率约为16千赫)。科学家还发现,当植物缺水时,发出声音的次数会明显增多,从每小时1次上升到每小时10余次。这项研究拓展了我们对植物感官认知的范围,植物不仅仅能释放出特定的化学成分进行沟通,还有可能通过声音进行交流。
那么,了解植物发声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在了解了植物发声与环境的关系之后,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的健康状况,并且根据发声情况,实时调节水和肥料的供给,让农作物获得更为良好的生长条件。
植物会发声,植物也能听见声音。在西双版纳有一种叫跳舞草的植物,当音乐声响起,它们的小叶片就会上下舞动,仿佛是跟着音乐节拍在跳舞。到目前为止,科研人员发现跳舞草细胞在声波的刺激下能够进行吸水和放水,于是出现了“跳舞”的样子。
跳舞草的摆动似乎没有特定的意义,但是月见草听见特定访客的声音,就会准备特定的美食。
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把月见草的花朵分别暴露在蜜蜂的录音和人造音等一系列声音下,然后在播放声音前后分别采集月见花的花蜜,“听到”蜜蜂声音的月见草,花蜜中的蔗糖含量会提升20%,这是实打实的“好酒迎亲人”。
实际上,我们今天对于植物的感知仍然知之甚少,因为人类的感官所感知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包括我们的视觉、嗅觉和听觉等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眼睛只能看到可见光,看不到紫外线和红外线。嗅觉只能分辨比较浓郁的气味。听觉只能感知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振动,而不同物种之间的沟通可能是使用超出这个范围的限制,在未来,利用各种仪器来探知生物的感知,会极大拓展我们的认知领域,也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身边的动植物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