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圆满闭幕关于征集第八届科协改革研讨会论文的启事璧山区举行“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科普宣传活动
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做好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
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圆满闭幕
关于征集第八届科协改革研讨会论文的启事
璧山区举行“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科普宣传活动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系列报道
贺雪梅:
做好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

见习记者 李家勇

  人物简介>> >>

  贺雪梅,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胃肠亚专业组组长,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治疗暨生物效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胃肠超声学组委员,《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常务编委等。长期从事胃肠、腹部、小器官、心血管等超声检查工作。

  贺雪梅(左一)正在进行术中超声引导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手术。(受访者供图)

  6月13日上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胃肠亚专业组诊室外人头攒动,20多位胃肠间质瘤患者坐在候诊区,时不时抬头望向叫号显示器屏幕,等待着检查。诊室内,贺雪梅一手拿着探头在患者腹部反复扫查,另一只手在超声仪器按键区操作,眼睛紧盯超声显示屏,不放过一个细节,全神贯注地为患者诊断的同时,时不时询问患者的前期治疗和检查情况。一部分老病人,已经跟她很熟悉。

  从医20余年,作为超声科医生,她默默坚守岗位,默默挥洒汗水,在疾病微无创诊疗道路上不断前进,致力于做好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她就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胃肠亚专业组组长贺雪梅。

  创新研发

  用超声医学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2011年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胃肠超声,通过邮件向科室领导表达了开展此项新技术的想法。”贺雪梅说,2015年一个胃肠间质瘤复发患者本想去做超声胃镜,误入超声科,我们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位于胃体大弯侧的8毫米的复发灶,坚定了信心,于是找到医院胃肠外科张教授合作,借胃肠间质瘤MDT成立的东风和在胃肠外科的支持下,胃肠超声得以顺利开展,并成立亚专业组。

  超声检查具有经济、快速,实时动态观察的特点,是无创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超声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升级和相关临床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应用越来越广泛,超声影像也因此被临床医生亲切地称之为“第三只眼”。

  “大约一年前的一个下午,为科室内低年资医生会诊了一个颈部复杂瘘管患者,发现瘘管走行很难通过常规超声看清楚,我当即联想到经皮瘘管超声造影或许可以解决问题,自学相关临床知识后经过几次摸索,初步掌握了这一技术并做了开展这一技术的相关准备,然后与医院耳鼻喉科的医生沟通开展经皮瘘管超声造影的新技术,用于颈部瘘管术前定位。我们可以术前体表标记瘘管走向,并诊断瘘管的类型。”贺雪梅说。

  “术中判断与术前诊断一致,做了甲状腺左叶及颈前带状肌切除,左梨状窝外侧结扎瘘管。感谢贺医生推荐经验丰富的曾教授,治好了我这么多年的病症。”患者肖女士发给贺雪梅的短信中说。

  “设备是超声科给患者提供检查、诊断服务的重要保障。”贺雪梅说,依托医院优质资源平台,专业组不断提升技术服务,在超声介入、超声造影等方面实现创新赋能医学影像。

  近年来,贺雪梅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第二届重庆市“高新杯”众创大赛团队组优秀奖,纳米超声造影系统的基础应用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

  医者仁心

  力求精益求精

  超声科医生不仅要盯着屏幕看图,手法也很重要,不同医生面对同一个患者诊断出的结果很有可能不一样。从事超声影像工作20余年的贺雪梅以精湛专业的技术、丰富熟练的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无数患者提供了正确及时的诊断,备受患者赞誉。

  “‘贺嬢嬢’,麻烦你过来帮忙看看,有点不确定。” 一个工作人员来6诊室说。

  “稍等,马上过去。”

  贺雪梅对记者说:“‘贺嬢嬢’这个昵称出自多年前,科室一个才入职妹妹的一句玩笑,结果被喊出名了,区县医院到我院进修的那些学生,都跟到喊。”他们喊“贺嬢嬢”时贺雪梅才30岁出头!

  贺雪梅是一名超声科医生,却有着“贺嬢嬢”这样的昵称。因为她是个“热心肠”,爱管“闲事”,同事们都笑称,“贺嬢嬢”退休后可以去社区居委会做义工!

  工作20余年来,加班是常事。贺雪梅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只要有患者和学生有需要,她总是二话不说,拔腿就往医院和学校跑,及时给患提供者检查、诊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我们每个诊室每天门诊检查在100部位/人次左右,诊室内的这几台机器基本没停过,工作量很大。”贺雪梅说,“你看我右手拇指、无名指上的老茧,这是长期握捏超声探头摩擦留下来的。”

  从医这么多年,见多了生离死别,但是心中总会有那么一份牵挂。贺雪梅说:“面对患者,医生要常常去帮助和安慰他们。很多患者本身的疾病并不严重,却有着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我们在检查的时候,适当的讲解和安慰有利于舒缓患者因为疾病带来的压力。”

  贺雪梅认为,作为医务工作者,过硬的专业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超声科医生的基础。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超声科医生,还必须具备悲悯之心和共情能力。这里面包含了对患者的高度责任心,对设备的严格规范操作,对超声影像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患者的超声报告细心和严谨的撰写,医生本身还需要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敢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传道授业

  做青年超声医生“引路人”

  贺雪梅作为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硕士生导师,日常承担了第一临床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相关教学工作,多次获得学院“最受欢迎教师”称号。

  “终身学习”这个词,早已融入了贺雪梅的行医履历里,定期复习近期接诊的病例,归类整理,查阅文献,总结经验,并且将这些经验融入教学,她的业余生活也基本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

  “医学知识更新快,每次上课前我都会重新备课,增加新的内容,更换病例、图片或视频。”贺雪梅说。

  “如果你想远行,我愿与你同行。”她带学生就像带自己的孩子,时时关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专业上的,也有生活中的,还有不定期的心理上的疏导。

  她在开展教学指导时,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个性化精准教学的模式,确保每个青年医生、研究生、进修生都能得到成长的同时,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注重结合自身实操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

  “临床思维很重要,我希望学生们学会这种思维模式,把它刻在骨子里,在以后的工作中形成习惯。”贺雪梅说。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胃肠亚专业组这个“大家庭”中,贺雪梅是同事们、学生们口中的“贺嬢嬢”,更是一位细致且耐心的“大家长”,她关心着在超声科胃肠亚专业组的每位年轻医生、研究生的成长。

  “我经常与临床医生沟通,希望根据临床需要开展相关超声技术,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是我们的追求。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也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临床研究课题。”

  近年来,胃肠组的年轻医生在贺雪梅的带领下临床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快速进步。学生们不仅从她身上学到了严谨、踏实、勤奋等从医最难能可贵的品质,而且在临床技能和思维方面得到了较好训练,使得学生们具备了从“超声小白”华丽转身为技术精湛的业务骨干的潜力。

  当被问及有什么秘诀保持行医时充沛的精力和源源不断的动力,贺雪梅娓娓道来:“一是适当放空自己,听听音乐,练练瑜伽,看看闲书,放松身心,陶冶性情;二是永远秉承‘医者仁心’,患者以性命相托,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