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
近日,历时3个月的202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任务顺利完成,累计补水9.26亿立方米,实现了漳河贯通入海。京杭大运河再次全线水流贯通,生态补水成效显著。那么,生态补水是如何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呢?
什么是生态补水
生态补水,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补水恢复或保障当地的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采取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向因最小生态需水量无法满足,而受损的生态系统调水,补充其生态系统用水量,遏制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逐渐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自我调节功能。其中,生态需水量是指维持河湖正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平衡和稳定所需要的水量。生态补水,不仅可以增加水体自净能力、缓解水体污染,还具有恢复水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局部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重要作用。
为什么有的河湖生态需水量不足
生态需水量不足,可以理解为“收支不平衡”,也就是河湖水资源“亏损”。“收入”即冰雪融水、天然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本地水库水等;“支出”即下渗、蒸发、流走、人为取用等。当收入小于支出时,就会“亏损”,造成生态需水量不足。在缺水条件下,生态环境会出现如湿地萎缩、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平衡。以我国华北地区为例,北方地区长期缺水,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淮海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加之,华北地区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差、水资源总量少,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后,造成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2019年,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在保障正常供水的前提下,相机为京津冀河湖水系进行生态补水和回补地下水。
补水有时间要求吗
生态补水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定。黄河凌汛期间,对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既减轻了黄河行凌压力,又满足了乌梁素海枯水期生态用水的需求;主汛期来临前,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商部署重要水库汛前消落调度工作,提前预留出足够库容,以便迎接集中降雨。同时,同步开展三峡等水库生态调度,让消落期间的水充分发挥补水、生态等综合效益。
生态补水的措施有哪些
生态补水主要包括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通过人工修筑河渠、水库、闸门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生态补水,它可以更好控制输水时间和输水量,保证输水水质安全;非工程措施是利用天然河道补水有成本低、工程量小的特点,实践中会综合考虑补水情况和要求进行不同选择。
生态补水固然好,却不能一劳永逸。只有人人节水护水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生态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