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润新材:向“新”而行 新材料产业跑出加速度“三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 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
第19版:建功新重庆 展现新作为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中润新材:向“新”而行 新材料产业跑出加速度
“三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 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江师范学院
“三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 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

  晨曦中的长江师范学院。

  彩云映长师。

  学校党委书记黄大勇(左)出席慧谷湖科创实验班揭牌仪式。

  为切实服务地方发展,长江师范学院深化体制改革,分析解决地方需求,维护改善科研生态,利用“三着力”赋能科技创新,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

  用好“指挥棒”,着力改革评价体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制定或修订绩效奖励、职称评聘、人事考核、科研评价等方面制度文件13个。推进教师队伍形成包括教学为主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科研为主型教师三种教师类型的分类评价体系,突出创新性、标志性和代表性科技成果,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主要评价科研成果的学术贡献、社会影响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将“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出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引导学者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做进工厂车间;将重大科研成果转化纳入标志性成果,可作为高级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的85%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或由成果完成人及团队自主实施转化形成的技术股权,80%归成果完成人。既鼓励‘单项冠军’,解决现有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多的问题,培育‘专、精、深’人才,鼓励教师围绕特定方向久久为功;又推动‘团队考核’和面向任务的‘周期考核’,将个人发展融入产业发展需求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任务中,鼓励创新,允许失败。

  敢啃“硬骨头”,着力解决地方需求。围绕地方需求,发挥专业优势,集中科研团队努力破解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无机特种功能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对接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研发了绿色高效生产精己二酸的成套技术,并保持精己二酸的产能大小和生产线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创新了己二酸制备己二腈/胺工艺路线,首次实现了尼龙66全产业链原料制备技术国产化,填补了国内己二腈工业化生产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两项技术均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聚力创新突破,注重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生态环境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的创新团队,突破分布式传感核心技术,研发的维纳光电技术,实现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规模化制备与产业化,获得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峡库区特色作物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成功选育出国内第一个高海拔榨菜品种“高山青”,填补了国内无高山榨菜品种的空白。聚力技术支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在页岩气生产监测与预警、库区环境智能监测与保护、榨菜农业物联网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成果广泛应用于相关行业企业。

  共建“生态圈”,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汇聚政府、市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推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联合涪陵区科技局,大力实施长江师范学院百名博士“进园入企”行动,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发展新格局,第一期成功对接企业179个、“进园入企”专家537人次。组织遴选涪陵区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达120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组建产学研联盟、产学研合作基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一批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组织开展各区县龙眼荔枝生产技术培训18次,培训农户约800人次。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共承担企业委托项目1100余项,总经费超3亿元,其中,2021年科技成果转化突破600万元,有效盘活科技成果在体制内外的“双循环”,有效服务地方发展。

  刘珂稷 图片由长江师范学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