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让学生拥有更美好的学习环境
第17版:建功新重庆 展现新作为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让学生拥有更美好的学习环境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医科大学: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海扶刀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交接仪式现场。

  环重医生态圈签约仪式现场。

  重庆医科大学袁家岗校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擘画,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聚焦“四个面向”,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激发创新活力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是重庆市政府与国家卫健委、教育部联合共建高校,也是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的地方高校。

  学校现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7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平台7个。

  “十三五”以来,学校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项目4500余项,经费11亿余元;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  

  学校独立研制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属世界首创,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首台设备于2020年12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学校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新冠中和抗体鼻喷剂。抗抑郁和中风药物相关技术、肿瘤免疫治疗等科技成果高质量完成转化。

  优化创新生态

  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多措并举加快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等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努力提升成果转化加速度。

  学校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及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系列文件,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导师遴选的重要业绩申报条件之一,从绩效导向考核评价角度鼓励、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成果转化。  

  同时,学校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打造高水平研发机构及转移转化平台,为科技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赋能。学校先后联合重庆市科技局、渝中区政府、重庆高新区政府、璧山区政府及知名企业共同打造环重医创新生态圈、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医学数据研究院和西部(重庆)健康管理研究院。

  种子基金赋能

  助力成果转化初显成效

  学校联合重庆市科技局、渝中区政府成立了1亿元的“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创新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参与项目的孵化和培育,通过对有转化前景的早期创新项目进行支持,帮助科研和临床专家理清转化方式和路径,解决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创业初期融资难的问题,助力其跨越“死亡之谷”。

  种子基金面向全球遴选医学类创新项目,现已有40多个项目入库,12个优质项目通过了投决会。目前,种子基金已经在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重庆其他高校及生物医药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心理智能评估机器人。该项目针对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痴呆发病率高、诊断难、耗时长、专业人员缺口大等临床痛点,提出用智能化机器人完成神经心理评估的解决方案,通过与国内顶尖人工智能院士团队合作攻关,将量表各测试模块如语音识别、动作捕捉、目标检测技术、文本语义分析、几何图形相似度检测等多重AI技术智能化,实现认知障碍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大鲵黏液提取物黏合剂。大鲵皮肤黏液中提取的可促再生的黏性蛋白SSAD(Skin Secretion of Andrias davidianus)有黏性,可止血抑菌促再生,是创伤修复的理想材料。团队围绕SSAD相关制备过程建立了完善的专利保护壁垒,目前已开发出SSAD黏合剂、SSAD止血粉、SSAD止血海绵、SSAD创伤敷料、SSAD生物墨水五款成品,其黏合强度为市售同类型的纤维蛋白胶黏合剂的6~7倍,且可完全降解,生物相容性和促再生效果及黏结界面的柔韧性优于氰基丙烯酸酯胶,黏合的创口较市售纤维蛋白胶和氰基丙烯酸酯胶愈合更快,且瘢痕更小。

  ――全植入听觉装置研发项目。针对听力言语障碍者基数庞大,高质量康复供给匮乏的问题,本项目拟覆盖听觉康复产品、听力检测设备、听觉言语康复等全产业链市场。核心亮点产品全植入人工耳蜗系统历经15年研发已初步具备神经接口器件修饰工艺、听骨链振动信号采集、补偿和处理、中耳有限元分析模型、成熟压电传声器中耳植入技术等技术积累,产品无残障外观更美观、低耗能长寿命更省心、信号高保真更真实。

  未来学校将继续推动原始创新,加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优化成果转化制度和流程,孵化培育科技创新项目,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顺利落地。

  王东亮 向若昕 彭锋 图片由重庆医科大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