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探寻智慧教育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13版:建功新重庆 展现新作为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实践探寻智慧教育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师附小因生而动 顺性扬才
创新实践探寻智慧教育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23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上学生们正在讨论问题。

  学生在2023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表演节目。

  学校参加重庆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的选手合影。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重师附小”)看来,《中庸》道出的性、道、教三者关系,在教育中也同样适用。于是,这所学校便成了“因生而动,顺性扬才”理念的践行者,遵循“顺性教育”的实践路径,为了孩子自由呼吸与生长而办学。

  作为重庆师范大学几代人的重师附小梦和六十年师范教育成果之大成的学校,重师附小的“顺性教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意义,也蕴含深刻的教育理论基础。

  其中,有叶圣陶先生曾“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启迪,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指引,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新,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引进……

  “了解学生需要时间,理解学生需要时间,纠正错误和解决问题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管学校还是教师,应该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教育本身不是急功近利能取得成就的,需要教育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老师和学生共同坚持,共同努力,并且要允许反复的可能性”,带着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在陪伴儿童快乐健康地生活,见证成长,享受生命增值的过程中,践行着“能协作、勇担当”的团队文化、“激童趣、乐创造”的课程文化、“重功能、有情趣”的环境文化,实现了学校优质发展的愿景。

  以赛促练提高素养

  科创充盈课后服务

  重师附小作为一所依托于师范大学,服务于小学教育的实验学校,充分发挥“大学里的小学”的优势,整合师大成熟的师范教育学科体系,整合大学城高校云集的教育资源优势,为重师附小每一个儿童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

  学校加强课程综合化实施,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陪伴孩子锻炼体魄,激发创造思维,助长建设能力,培养治事才干,提高作业兴趣,指导休闲娱乐……实践“小学里大学”的宽度教育。

  遵循“科创高新,智慧教育”的引领,开设创新思维、智趣魔方、编程和科创机器人等一系列科创类课后服务课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兴趣,开辟无人机、3D打印和智能机器人等智慧课程,引入专家进校园等高端科普活动,丰富学校课后服务科创板块的内涵。

  重师附小的“科创节”是撬动全校的两大学生活动节之一,也为学生提供科创实践和研究的机会。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创新策略,在校园上下形成一股浓厚的“科创”气氛。通过培养队伍,参加竞赛和展示,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科创素养。

  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全国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赛、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机器人竞赛方面市赛获奖约70人次,全国赛获奖约30人次。尤其在2022年暑假参加的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少年硅谷”——探月计划项目取得了市赛冠军,两个全国赛一等奖(全国赛小学组一等奖12支队伍,重庆有5支队伍,该校参加全国赛的两支队伍均获得一等奖)。2023年2月的WRC世界机器人大赛AIWill项目中斩获全国赛冠亚军,2023年5月27日的重庆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综合技能项目中斩获市赛冠亚军。

  优化家校共育资源

  提升家校共育质量

  家校共育是教育共同体力量的有机整合,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成长,终极目标则着眼于学校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发展。如何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近年来,重师附小积极探索创新家校共育工作机制,规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多形式、多渠道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同频共振,激发出“1+1>2”的效果,合力促进学生成长。

  “成立家校共育工作领导小组,家校协调联动,紧扣立德树人,以分管校长为领导的校级家校共育指导小组和以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为成员的校级指导实施小组,指导和推进落实家校共育工作。”重师附小校长郑霖介绍,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传递学校好声音,校级家委会、家长学校助力学校细管理,班级钉钉群、微信群同频共振教育教学第一现场。通过引入专家队伍,开展线上线下家校系列学习。从班级沟通、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等方面,向教师和专家讲授科学理念,指导家校教育。加强线下线上混合培训,线下组织,线上购买班主任专题培训资源,通过主题式班主任工作会、班主任沙龙等方式,分享优秀家校共育案例,提炼总结育人方略,指导一线共育实践。

  此外,重师附小通过“传统+多媒体”形式,落实家校协同育人课程,深入开展“教师访千家”“大先生课堂”“智雅少年”“榜样家长”“书香家庭”等特色活动,评选优秀典型,增强榜样教育。

  设置“24N”课程体系

  顺性教育以人为本

  因为坚信“顺性教育”,以人为本、因生而动、顺性而导便成为重师附小课程发展人的原点。重师附小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独特的“24N”课程体系:“2”指两种课程主要形态——文化类课程+主题(项目)类课程,两段实施各有侧重,上午偏重文化类课程,下午以主题项目类课程为主;“4”指四大课程群,包括语言课程群(母语汉语+外语英语+阅读等)、数理课程群(数学+科技)、艺体课程群(音乐+体育+美术等)、实践课程群(综合实践活动+班队+仪礼习惯+劳动等),该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实践也是重庆市规划重点课题;“N”指社团课程涵养志趣,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志趣,发现并培养特色学生。

  “顺性”,要顺应孩子认知特性。课程长度究竟多长才能让学习更高效?重师附小在不断追问中,得出“最关键的不是形式本身,而是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组织形式”的道理,比如同样是一小时,让学生做游戏和枯燥听课效果全然不同。于是,重师附小便有了从10分钟到1个小时的不同课程形态:每天清晨,伴随新一天的开始,班级采用教师随班陪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同时辅之以课前3分钟展示,“记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每天午休后,学生会自觉准备好硬笔、软笔书法工具,专心一刻钟的书法练习,这样的“书法一刻”课,不仅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而且提升书法素养、陶冶情操;每天下午放学前和回家后,学生要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用一句话、绘本、日记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暮省”,彰显着“吾日三省吾身”的圣人之习,也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实现自我成长。

  “顺性”,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多样性。依托多元智能理论,重师附小开发了多样化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比如通过“1+X厚读”课程,健全阅读教学体系厚植学生阅读基础;通过武术课程,弘扬创传统文化铸魂育人;通过软式棒垒球课程,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对外交流……在重师附小看来,学校课程要充分发挥“大学里的小学”优势,实践小学里大学的宽度教育,推倒校园与社会相隔的无形藩篱,助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助力学生智慧、优雅、快乐地成长。

  发挥监测评估作用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当“顺性”遇到评价,重师附小在深度把脉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专属重师附小的“1334”模式的评价体系:

  1即聚焦“1”个核心,着眼素养发展的目的性。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中,既有对学校学习应该掌握的人类文化工具的要求,也有包括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胜任力”,还要求学生既要关注西方文化下科学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的传统,也要继承中华文化明德修身、“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

  第一个3即关注“3”个维度,体现评价导向的层次性。维度一是习得技能。以语言学科之语文为例,学科的核心素养界定为:语用和文化。此核心素养的界定,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表述,进而具化为四个方面:优雅书写,自信表达、亲近母语,享受阅读。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形式,让学生技能形成得以反馈。维度二是养成习惯,营造处处皆德育现场的教育环境。维度三是尊重个性。以“重师附小之星”申报为例,每年开学,每个孩子将目标和理由申报给班级,当新年到来时,实现目标的孩子便会获得一张“重师附小之星”的大奖状,这是他们用汗水得到的奖,也是成为重师附小闪亮明星的奖,这对于发现孩子潜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的激励意义是无限的。

  第二个3即协同“3”种力量,让评价保持高度一致性。力量一是学校评价重全面的力量,学校为每位孩子制作一本册页型的综合评价记录册——“成长印迹”,里面不是冰冷的分数,而是分项目的客观等级评定、生动的学习瞬间照片,是学生综合成长的印迹;力量二是家庭评价作补充的力量,家校联系册“陪伴花开”中,家校共同评价的方式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每天表达我心情、每天礼仪我最棒、每天锻炼我健康、每天书法我进步、每天劳动我快乐……丰富且有意义;力量三是自我评价促成长的力量,比如每天的“暮省”是孩子们的必修,便是最好的每天总结评价。

  4即整合“4”个学科群领域,重学科评价的多元性。学校建构了四大课程综合群——语言课程群、数理课程群、艺体课程群、实践课程群,并随之配套系统的评价。各类课程评价紧扣核心素养发展,体现学科领域独特评价特质。比如数理学科领域侧重思维与创造,实践学科领域则更多关注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顺性”课程、“顺性”评价、“顺性”团队、“顺性”服务……坚持实践“顺性教育”的重师附小,未来走向哪里?“让我们通过爱的阳光的播撒,通过文化包容的校园氛围的熏陶,通过植根学校的课程创新实施,营建思想自由之学校,以学识自由之教师,培养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长型学生”,校长郑霖的话给出了答案。向人传递向上生长的生命气息,这是重师附小“顺性教育”的终极目的。

  梁科 郑霖 图片由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