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建全球跨径第一大双联拱桥——双堡特大桥,正在进行主拱肋吊装复工准备工作,目前主拱已吊装57个节段,剩余15个节段可完成主拱合龙。 |
 |
重庆高速集团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 |
 |
城开高速蓼子特大桥成功合龙,8天17次“转体”,成为国内首座完成单拱肋复合转体合龙的桥梁。 |
 |
G65智慧高速数字孪生应用和车路协同智慧管控打造的厘米级高精度数字地图。 |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高速集团”)是承担全市高速公路和港航基础设施“投、建、营”一体化的投融资国有大型企业,注册资本100亿元,分公司及全资、控股子公司30家,主业参股公司17家,其他产业及金融类参股公司7家,AAA银行资信等级,员工12000余人。自1988年成立以来,累计投资建设70多个高速公路项目超4400公里,总投资超4700亿元,担当了重庆市高速公路建设、筹融资和经营管理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全市通车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集团独资、控股建成高速公路2393公里,占全市高速路网总里程的60%。集团积极参与以“一干两支六线”航道、“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港口为骨架的水运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现已渠化及整治内河航道603公里,建成港口年货物吞吐能力近1500万吨。
重庆高速集团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先后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重庆市英才、重庆市突贡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等高层次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针对重庆高速公路地质情况极其复杂、桥隧比例高、建设和运营管理难度大等难题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在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桥梁隧道、运营养护、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生态高速和投融资模式等方面开展了200余项研究。“十三五”以来,重庆高速集团累计取得专利274项,发布标准33个,拥有软件著作权141项,工法24项,有6个项目获得鲁班奖、李春奖等国家级优质工程奖励,获国家级、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技奖31项,“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大数据智能化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重庆高速集团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交通行业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以“七大智慧”和数字高速建设为主任务,以实现大数据智能化与生产经营业务的“深度融合”为工作要求,加快数字化、网联化、智慧化“三化驱动”。
一是“以数治企”
重庆高速集团以高速国资大数据监管平台为主线,以大数据中台为核心,以业财一体化为基础,构建数字化办公、财务、人事、生产经营管理等业财一体化应用和决策管理、财务监督、采购招标、产权、投资、风控、建设、运营、养护、安全等业务全数字化监管。集团大数据应用成功入选工信部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二是“以数创效”
重庆高速集团加大数字技术的产业链渗透融合力度,形成以首讯公司、通渝科技、通慧网联、四联交通为代表的数字交通企业集群,从数字方案供应商、智慧交通建设与运维、大数据开发应用、智慧交通产品研发生产、ETC金融服务等领域深入发展。2022年,集团数字经济产值达11.3亿元。同时,重庆高速集团创新数字经济模式,搭建了重庆“高速云”,提供云服务。重庆“高速云”是重庆高速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平台,可提供强大的算力、存储资源及高效的网络交换能力。“高速云”由重庆高速集团下属高新技术企业重庆首讯科技投资建设运营,助力集团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还可拓展外部应用领域,为大交通及其他行业输出云平台服务能力,助力成渝地区智慧交通建设。
据悉,重庆高速集团下属企业首讯科技还成功入选了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重庆市国资委“科改专项行动”企业。
三是“以数保畅”
重庆高速集团针对重庆山区地形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重点围绕智能建造、三维地质仿真物探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绿色矿山资源开发,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围绕新型门形防撞护栏、长大公路桥梁健康监测预警系统、路面新材料研发等研究应用,提升道路运行安全。在高速公路运行监控、公众出行服务智能化应用方面,获评重庆市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十大应用案例、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奖、重庆市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等荣誉。
科技创新解基础设施建设之难
重庆高速集团在建高速里程1375.6公里。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多为山岭重丘地带,地质条件艰险复杂,包括巴东组软岩地层、喀斯特岩溶地质等,涉及长江三峡库区、乌江画廊、芙蓉江地质公园等多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环境脆弱。面临诸多建设难题,重庆高速集团始终秉持“绿色、低碳、生态、智慧”理念,大力推行绿色、智慧建造技术,采用机械化隧道施工、装配式叠合梁施工等,不断突破山区高速建设关键技术,有力支撑城开高速、渝湘复线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一是技术创新建平安隧道
2022年11月12日23点58分,历时17天,随着最后一段钢格梁吊装的完成,G69银百高速城开段蓼子特大桥钢格梁顺利合龙。至此,主桥的钢结构全部安装完成,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大巴山中架起了一座钢铁虹桥,在这成功背后,前期建设者们所付出的努力远不止这么简单。
重庆高速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桥面板安装施工过程中,建设者首先铺筑中间两排桥面板形成7.2米宽条带区域,再由桥梁中间向两侧同步铺装,仅用时10天就完成了306块桥面板安装,为蓼子特大桥如期完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保障城开高速有序建设,重庆交通执法总队质监支队二大队也加强了对城开高速公路项目检查,抽查了蓼子特大桥、鸡鸣隧道、蓼子隧道、鸡鸣大桥等施工点,重点对疫情防控措施、现场安全生产防护及施工工艺等情况进行了检查。
城开高速蓼子特大桥实现了国内第一次成功完成单拱肋复合转体大跨度拱桥建设,主拱创新采用“竖转→平转→竖转”相结合的施工工艺,克服施工受地形空间狭窄的限制,减少对山体开挖方量,保护了植被,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重庆第一长公路隧道——城开特长隧道(11.5公里),堪称业界的“不良地质博物馆”,囊括了目前我国修建隧道所能遇到的所有不良地质情况。重庆高速集团采用智能化、机械化山岭公路隧道全地质全断面建造技术,实现机械化减人,显著提升隧道建设安全、质量。
二是工法创新建生态桥梁
渝湘复线高速双堡特大桥位于重庆市 武隆区,地处高山峡谷间,单幅桥面宽度16米,双向6车道。主桥采用2米×405米双跨连续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桁架拱桥,总长810米,是世界第一大跨径双联拱上承式拱桥。
建设中,重庆高速集团克服地形、地势影响,因地制宜采用双联钢管拱桥设计,拱肋安装施工采用预制拼装,实现装配式施工,同时,采取索道桥运输,减少便道开挖,集中体现绿色公路理念。磨寨乌江特大桥横跨乌江,生态环保要求高。重庆高速集团采用全自动、全封闭大型液压爬模施工工艺,确保施工安全,增效节能且减少对环境污染。
2022年12月7日,随着最后一车重达十余吨的混凝土浇筑完成,渝湘复线高速磨寨乌江特大桥3号主墩顺利封顶。至此,磨寨乌江特大桥主墩全部封顶,标志着大桥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
磨寨乌江特大桥为渝湘复线高速重点控制性工程,全长708米,主跨采用296米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跨越乌江和G211国道,3号主墩高216米,为亚洲同类型桥梁中第一高墩,建设规模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较大。
“此次封顶的3号主墩,相当于72层楼高,共浇筑混凝土约3.1万立方米,安装钢筋约5600吨。”磨寨乌江特大桥现场负责人说,大桥自开工建设以来,团队采用“互联网+”安全信息化平台,改进优化施工技术,创新工艺和工法,成功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高墩垂直度和线型控制等难题,有效保证了施工安全和质量。
此外,在施工中,重庆高速集团采用搭建钢栈桥,设置主、被动防护网的方式有效保护乌江周边生态环境。
三是科技示范建品质公路
白云山隧道全长7120米,为武水路第一长隧道,是重庆三大特长隧道之一,是国家重点控制性工程。该项目多措并举攻克了瓦斯浓度高、断层、岩溶涌水等不良地质极其发育等难题,解决了长大隧道大高差无轨运输通风技术难题,同时坚持“打造优质原生态高速公路”和“绿色施工”理念,实现了工程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荣获了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
而这只是重庆高速集团打造的诸多优质工程的缩影。截至目前,重庆高速集团依托在建工程深入开展技术攻关,攻克了一大批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及内河港航基础设施建设难题,打造了白云山隧道、江綦高速等国家级优质工程项目10余个,渝湘复线巴南至彭水段高速公路、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获批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
智能化应用提升公众服务优质体验
重庆高速集团立足公益类企业特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公众出行服务品质,切实履行国企使命担当。
一是提供便捷服务
重庆高速集团基于“一键救援”平台和语音机器人客服平台,全路网清障救援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35分钟,12122客服电话接通率达到94.84%。研发重庆高速公路多元数据融合疫情防控系统,对重点地区来渝返渝470余万车辆进行追踪、查验、分析,有效助力重庆疫情防控。打造大观、龙溪河智慧服务区,实现智慧化全新体验。打造重庆高速ETC公众号,为400万ETC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获评重庆市十大互联网平台;2021年路网公众满意度达到94.84分,创历史新高,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二是保障畅安舒美
重庆高速集团开发应用了智慧养护管理系统,开展高危边坡监测预警、长大桥梁健康监测研究,路段平均MQI值(公路技术状况)、PQI(路面使用性能指数)、路面行驶质量优良率等指标居全国前列。开展无人值守智慧车道建设、手持应急机研发应用,推进通行费发票“纸改电”试点,提升用户“一脚油门到底”体验。在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的“十三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中,重庆市位列全国综合评分排名第2名、高速公路评分排名第3名,创历史最佳成绩。
三是试点车路协同
重庆高速集团启动了G65渝湘高速界石至武隆135公里复杂艰险山区高速智慧化提升项目建设、渝蓉高速川渝“智行走廊”技术研究,同时谋划渝湘扩能、成渝扩能等新建项目智慧高速建设,全面落实交通强国、交通强市建设任务,实现高速公路运行更便捷、通行更安全、服务更智能。2021年,重庆高速集团联合四川蜀道集团,编制并发布川渝智慧高速区域标准,指导智慧高速的新建和改扩建,创区域标准之首。2022年,G65包茂高速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试点项目入围交通运输部应急数字化试点。
机制激活开启创新发展新征程
重庆高速集团立足“四个面向”,在“十三五”科技创新丰硕成果基础上乘势而为,开启“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新征程,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是顶层规划引方向
重庆高速集团全面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集团科技创新及完善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技术创新激励草案》等文件,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全局中谋划。编制了“十四五”及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确定了绿色智能建造、基础设施服役性能提升、防灾减灾预警与应急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四个科技创新“主方向”。
二是资金人才作保障
重庆高速集团2021年研发投入达1.89亿元,同比增长85%,2022年研发投入3.07亿元,同比增长62%,预计到“十四五”末重庆高速集团研发投入强度将向东部地区交通运输行业平均水平看齐,持续的资金投入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重庆高速集团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有中级以上职称502人,高级以上职称198人,其中正高27人,为重庆高速集团的科技创新提供人才资源。
三是创新能力上台阶
重庆高速集团稳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建设,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创新中心10家。联合数字化龙头企业等产学研用26家单位成立了重庆高速公路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了以“1+6+1”(1个技术创新中心、6个专业分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创新策源地,并积极加入重庆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发展联盟、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联盟,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
“十四五”以来,重庆高速集团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荣获“鲁班奖”3项,“巴渝杯”优质工程奖3项;新增3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重庆高速集团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不断提码加速,驶入快车道。展望未来,重庆高速集团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新要求,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动力,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实现科技强、企业强,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争创行业发展标杆。
王荣斌 图片由重庆高速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