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精神 营造科普氛围 推动科技创新
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崇尚科学精神 营造科普氛围 推动科技创新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5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尚科学精神 营造科普氛围 推动科技创新
——2023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侧记
记者 刘代荣

  2023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熙街广场启动。 (本版图片由记者刘壹刀摄)

  一市民通过航天望远镜观看天空。

  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志愿者在演示育儿方法。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表演的原创科普剧《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小学生在体验VR技术。

  5月的巴渝大地,处处生机盎然。

  5月20日上午,以“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为主题的2023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熙街广场启动,一系列配套活动纷纷登台,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在全市掀起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科学之夜活动现场,家长们正带着小孩在体验古代运动——“投壶”游戏,感知其中蕴藏的科学奥秘……

  重庆自然博物馆二楼多功能厅座无虚席,一堂科学之夜——自博小课堂正在开讲,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秀山县龙凤坝镇南龙村科普进乡村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跳舞机器人表演、3D打印技术展示等轮番登场……

  “今年科技活动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推出600余项“科普大餐”,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各类科技活动中,活动内容丰富,举办形式多样,线下线上并举,参与人员广泛,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普及活动惠及于民,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造良好的氛围。

  启动仪式亮点纷呈 寄语青少年“努力实现梦想”

  追逐科技梦想,感受科技魅力。5月20日,由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协、市社科联、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2023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现场气氛热烈,随着原创科普剧《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进入高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与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刘莲锦同学“大手牵小手”走上主席台,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会画画的航天员,我想乘坐神舟飞船,去探索太空奥秘,用手中的画笔,去记录宇宙中的每一颗星星。杨叔叔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我的榜样。”刘莲锦深情地说道,并向杨利伟赠送了自己亲手画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画作。

  杨利伟现场向青少年代表刘莲锦赠送了空间站核心舱模型。“希望你好好学习,努力实现梦想。”杨利伟寄语重庆青少年。

  启动仪式上,与会嘉宾为璧山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科普基地、涪陵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秀山现代农业科技展示馆等40家新命名的重庆市科普基地代表授牌,为“第十届重庆十佳科普使者”颁发奖杯并授予绶带,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和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代表颁奖。

  十佳科普使者获得者陈泓宇表示:“科普使者称号来之不易,下一步要积极践行科学传播使命,推动科普惠及于民。”

  据了解,今年2月以来,市科技局、市科协等5部门共同举办了第十届重庆科普讲解大赛,吸引了13个市级部门、35个区县超过4000名选手参赛,活动线上参与量超过2433万人次,经过激烈角逐产生了“第十届重庆十佳科普使者”。

  主场活动精彩不断 参与市民热情高涨纷纷点赞

  “航天科技成果是本次主场展览活动的一大亮点。”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在全社会掀起了“航天热”。

  据了解,今年的科技活动周主场设置了创新文化区、青少年科技博览区、科技前沿区、美好生活区、生命健康区、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区、城市科学秀路演区等7大板块,共53个展位,以互动体验形式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普成果。

  西部(重庆)科学城熙街广场上,多家市级科普基地带来航天“黑科技”。被称作“胖五”的长征五号火箭、送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上天的长征七号火箭、“两弹一星”及导弹发射车……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打卡,让航天迷们大饱眼福。

  “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航天员,在太空自由飞翔。”来自沙坪坝区的小学生杨行杭兴奋地说。

  在“共建太空家园”主题科普活动园,杨行杭和几名小朋友身穿“航天服”,“变身”小小航天员、太空建造师和宇宙小卫士,沉浸在航天游戏中,感受航天文化。

  创新文化是滋养创新精神、强化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的根基和土壤。“创新文化区是今年科技活动周首次设置的展览项目,展现重庆科技创新事业从一穷二白起步,一路披荆斩棘、艰辛探索到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向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阔步前进的历程。”现场志愿者介绍。

  在创新文化区,沿着“巴渝山城铸新魂”“铮铮钢铁锻新志”“星光闪耀照征途”的历史脉络,展示着重庆深厚的创新文化底蕴和不同时期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大力弘扬一代代科技人员矢志报国、胸怀天下,在科学实践中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

  “我是一名外地来渝学习的大学生,看了今天的展览,让我了解了重庆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从中感受到了无数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小李表示,要向科学界的前辈们学习,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毕业后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

  青少年科技博览区、科技前沿区,同样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和家长观展。青少年科技博览区主要展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市内外优质科技教育资源,现场进行青少年科技竞赛和互动体验活动。科技前沿区主要展示我市科技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展示西部(重庆)科学城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品,以及智能驾驶、无人机、细胞生物等领域的前沿科技。

  “今天我的作品能在科技周展出,非常高兴和自豪。”南渝中学初2025级6班同学吴逸山兴奋地说。吴逸山发明的“Ai智能折叠救援移动充电站”曾获第38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今天同父母一起参加科技周,并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发明过程。

  “羊膜移植治疗宫腔粘连技术,是运用新鲜羊膜移植配合宫腔镜下分离术治疗宫腔粘连,辅以雌激素疗法,能有效促进子宫内膜修复,防止宫腔再粘连,促进女性生殖健康。”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妇产科孙聪聪向前来咨询的女性解释。该项目曾获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奖和科学进步奖,为临床治疗宫腔粘连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主场展览活动还结合社会热点,贴近市民生活,展示了市场监管、应急安全、消防安全、绿色生态、国门生物安全、重庆特色生物资源、生命健康、乡村振兴等科技创新和科普成果,让市民增长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

  系列活动持续升温 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活动周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白天去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是常事,夜探博物馆、科技馆又会是怎样的体验呢?

  5月20日16时,重庆自然博物馆门前已聚集了众多小朋友和家长。当晚,一场科学之夜——“众生的地球”如期举行。通过重庆自然博物馆公众号网络征集的80组家庭,开启了“自然科学小侦探”亲子探究活动,共同揭开地球的奥秘及远古生物恐龙的神秘面纱,并参与“地球仪DIY”“变身霸王龙”等亲子活动,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度过了一个有科学趣味、体验感强的难忘之夜。

  本次活动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学之夜”是科技活动周的品牌科普活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科技馆在夜间针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需求,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和展示手段,推出多项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亲子科学嘉年华活动,为公众开启不一样的沉浸式科普之旅。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的“陶俑们的悄悄话”活动,让前来观展的游客不仅了解了汉服和古代儒士生活的特征,还亲身体验了汉服和参与“投壶”游戏、“汉代故事画像砖”拼图游戏等活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之美。“5月20日至21日是星期六和星期天,参观人数比以往多出一倍多,来参观和体验汉服的观众对这项活动普遍感到满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重庆科技馆推出了“搭乘时光机,夜游科技馆”活动,通过科学表演、互动游戏、特效观影、天文知识讲座及星空观测等形式,让观众“手持时光通行证”,在穿梭时间长廊中畅玩、领略科学的奇妙。

  “我们从黔江专程带孩子来体验科技互动游戏,就是要让孩子感知科学的魅力,从小培养孩子学科学的兴趣。”科技活动周期间,不少居住在区县的市民抽出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参与科技活动。他们纷纷表示,强烈的“沉浸感”“现场感”很过瘾,贴近科技、感知未来。

  开放科技创新资源,开放科普基地,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活动周。“为积极发挥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普基地在科学知识普及中的重要作用,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有90家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面向公众开放,充分展示实验室建设发展成就,提升实验室公众影响力,增强公众科技创新意识。”本次科技活动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还有40余家市级科普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开放活动。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依托西南大学建设的。许多群众来到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空间、室内测试分析系统、综合观测试验场等,实地了解科研人员工作生活情况,探寻金佛山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举办了纳米发电机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向观众介绍和展示了什么是摩擦纳米发电机,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小朋友们,知道你是从哪儿来的吗?”在市妇幼保健院人类胚胎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正在举行“我是从哪儿来的”科普讲座,向观众讲解人类生命奇迹,并邀请青少年参与“小医生”职业体验活动。

  连日来,各类科技活动在巴渝大地随处可见。重庆动物园举办的“我爱国宝大熊猫”研学活动、重庆园博园举办的“一园知匠心”微打卡活动、璧山区举办的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工作交流对接活动、万盛经开区举办的竹笋食品加工工艺培训……让市民享受了一场场丰盛的“科技大餐”。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还整合媒体平台资源,搭建科技活动周“云展厅”,通过“报、网、微、端、屏”全媒体矩阵,让市民足不出户也可以“云端”看展。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已连续举办22年,成为我市公众参与度最高、范围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品牌科普活动,累计开展各类特色科普活动超过1.3万项,参与人数超7000万人次。该负责人表示,将以科技活动周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现有优势、挖掘资源、整合力量,真正让科技活动“永不落幕”,切实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