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研路上深化川渝科技教育合作 牵手筑梦共创美好未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领域 助推电子技术和智能汽车发展
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行走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研路上
深化川渝科技教育合作 牵手筑梦共创美好未来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领域 助推电子技术和智能汽车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5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系列报道
石慧:
行走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研路上

见习记者 刘峰汛

  人物简介>> >>

  石慧,1986年出生,博士,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中心(西南大学)副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特殊食品分会理事会理事,重庆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多项期刊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防控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及质量安全领域的利用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重庆市各类面上项目等。

  石慧(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受访者供图)

  “在微生物研究的浩瀚海洋中,我们永远都是初探者。因此,善于思考非常重要,实验结果就像这条未知道路上的一束光,它会指引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近日,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石慧在谈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研究时,道出了她心中的感悟。

  在科研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漫漫求学路到无尽的科研长河,再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生涯,石慧的探索之路从来没有尽头。在她眼中,这条路不仅是探索科学,同时也在探索自己。  

  学海无涯

  追寻内心指引的方向

  1986年,石慧出生于冰雪之城——哈尔滨。20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

  在大学期间,石慧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在课余时间也经常到图书馆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在四年学习中囊括了所有奖学金,并且在学院接受了十分专业和严格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训。

  一天晚上,石慧结束了自己忙碌的学习生活,在熄灯就寝后,躺在床上的她望着天花板,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学习虽然充实,但是没有目标与方向。我要的是什么?我又该去往何处?我要做的是理想的追寻者而不是迷茫的流浪者。

  “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发现自己在食品专业上的兴趣和潜力,也听到了自己内心想要离开家乡去探索外面世界的声音,于是毅然决然放弃了本校保研的机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石慧说。

  “大学时期学习到的知识和规范的实验技能非常可贵,但对我而言更加珍贵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这对现在从小就面临升学压力的孩子而言可能也是最重要的。”石慧感慨道。她说,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没有人是全能的,每个人适合做的事情不一样,在大学期间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给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赛道很重要。第二,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面临很多外界的声音,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追求,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2008年,石慧开始了全新的研究生生活,并随后取得硕博直读资格攻读博士学位。经过小组和个人面试,石慧荣获了全球500强企业玛氏公司颁发的奖学金,并完成了玛氏商学院培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研期间她参加了“全国食品绿色加工技术与食品安全博士生学术论坛”并作报告,参与“百名农学博士重庆两翼行——科技助推农户万元增收”活动,在全国多个省市留下了她的足迹,对科学研究及其应用落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博士毕业后,石慧来到西南大学工作,随后去了位于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后,回到西南大学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和课题组。   

  潜心科研

  筑起食品安全健康防护墙

  在科学研究中,石慧一直遵循自己的想法,围绕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防控机制及检测技术开展研究。

  “食品安全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又切实潜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也代表着对于食源性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充满着重重困难。”石慧早在读博士期间就专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核酸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她在开发检测技术的过程中观察到一类潜伏致病菌,此类病菌在食品中会发生复活且难以彻底消除,而常规的检测方法极易发生漏检,造成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是开发新技术的关键,因此在工作的第一年我便开始研究这类潜伏菌形成及复活的机制,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而在石慧带领课题组探索的过程中,又发现复活早期提升黏附能力对于潜伏菌存活的重要作用,于是她又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这些基础研究突破了甄别和彻底清除损伤潜伏致病菌的技术瓶颈,防范了系统性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当记者问石慧为何选择扎根重庆进行科研时,她解释:“重庆饮食丰富,餐饮文化十分发达,闻名全国,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但同时重庆又是一个人口密集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大都市,且随着市面上越来越多生鲜食品的出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监管需求日益增大;加之重庆夏季天气炎热,在高温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短时间内便会大量生长繁殖,食品一旦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便会造成系统性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重大事件。”

  相较我国其他地区,重庆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更高、形势更加严峻,石慧带领课题组在重庆开展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安全防控及检测的研究,承担了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项目面上项目“即食性生鲜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活菌检测新技术的研究”,重庆市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重庆地产生鲜豆制品中致病菌的污染分析及风险评估,重庆市留学人员创业创新计划优秀项目“基于纳米酶核酸等温扩增双重信号增强的致病菌活菌检测新技术研究”。

  石慧是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到重庆区县指导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承担重庆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工作,参加重庆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北碚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分析研判会并提出建议。另外,她正在带领团队在重庆多流域和污水中筛选噬菌体,并获得多项专利授权。石慧告诉记者,她想要在重庆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噬菌体库,在未来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和防控中掌握先机。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下,石慧作为负责人创建了西南地区生物技术原创科普基地,在云、贵、渝地区组织策划多次科普讲座和系列科普展览,作为报告人进行科普讲座“转基因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与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此外,她还创建了西南地区生物技术科普基地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科普文章15篇,点击量达6600余次。

  传道授业

  让更多学子投身微生物领域

  “我热爱教学工作,这份工作对我而言还有一份传承的意义。在求学和科研历程中,我的每一步成长都与我的导师对我的指导和培养密不可分。”石慧说。

  而今,石慧作为一名教师,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她坦言,每当看到学生,就会联想到曾经的自己。当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时,她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和支持。当发现有潜力的学生,她会十分高兴,在学习和科研上给予有力指导。“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应该珍视和尊重可造之才,即使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萌芽。”石慧眼神里充满着对学生的关怀。

  在教学的过程中,她发现虽然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已渗透到食品微生物领域,并已逐渐形成了分子微生物学的新兴学科,但还没有一本系统介绍食品分子微生物学的教材。为了解决食品微生物学教材老旧的问题,她召集全国十几所高校的资深专家及一线学者,在西南大学召开教材编写启动会,并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食品分子微生物学》,时任全国最年轻的规划教材主编。

  石慧教学工作成绩斐然,主持了市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分子生物学专题课程及其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主持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发表有关教学改革文章3篇。同时,她指导本科生完成多项重庆市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兴明食品专业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及西南大学三好研究生称号,指导研究生撰写的学术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科技成果。

  “不随波逐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是一件让人很快乐的事情。我想我不会后悔选择做一个纯粹的人,追随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热爱的事业。”石慧的眼睛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背负梦想,踏足他乡。石慧坚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执着定能收获喜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