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港今年实现内外贸货物双增长全国首个内河智慧水运安全服务平台在涪陵启用服务应用科技产业领域新赛道长安汽车光伏电站建成投用云阳青杉水库电站建成并网发电新研究表明地球能量失衡加剧入围市级决赛项目将获赋能“大礼包”
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果园港今年实现内外贸货物双增长
全国首个内河智慧水运安全服务平台在涪陵启用
服务应用科技产业领域新赛道
长安汽车光伏电站建成投用
云阳青杉水库电站建成并网发电
新研究表明地球能量失衡加剧
入围市级决赛项目将获赋能“大礼包”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重庆海智工作站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海智工作站:
服务应用科技产业领域新赛道

见习记者 刘树梅

  日前,由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江增重工)自主研制的百吨级管道增压压缩机HGC8000在黑龙江完成72小时运行验收,投入运行。该管道增压压缩机是江增重工在百吨级管道增压压缩机上的又一次突破,也是大吨位管道增压压缩机在植物秸秆生物质精炼领域的首次成功应用,填补了行业空白,助力植物秸秆生物质精炼实现生物质原料的综合利用,为国家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贡献。

  江增重工隶属于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船舶集团,作为一家依靠船用涡轮增压器生产研发“起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近年来,江增重工紧紧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海智工作站等载体,以涡轮增压器核心技术为圆心,紧盯国家产业需求,通过大力加强与海智人才的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实施学术交流、合作共建、联合攻关,拓展新技术领域,不仅提升了企业研发创新核心能力,更是屡屡在应用科技产业领域崭露头角。

  创新人才梯队建设

  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人才是第一资源,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集船用废气涡轮增压器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生产与服务一体的专业企业,为了进一步将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江增重工结合新时代人才工作和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与海智团队和海智人才的合作交流。2017年12月,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海智工作站(以下简称江增重工海智工作站)正式成立。

  “江增重工地处西南一隅,在人才引进方面一度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局。海智工作站的成立,对于公司利用海外技术力量加速公司技术创新的能力建设和产品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江增重工海智工作站站长陈世凡说。

  黄礼洋是海智工作站成立后引入的一位工学博士。当记者问及为什么想要加入江增重工。他的答案很具有代表性。“江增重工拥有船舶与海洋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增压器实验室、机械工业船用涡轮增压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一直是我们力学研究领域理想的就业单位。而且公司给博士生的待遇也十分优厚,能让我更加专注于技术研究。”短短两句话,表现出了江增重工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入职近两年时间,黄礼洋参与多项工信部及GF科工局项目,授权或申请国家专利7项。这不俗的成绩也进一步印证了江增重工海智工作站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的举措是卓有成效的。

  为支撑企业向复杂集成装备配套商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江增重工建立了“产品研发团队、博士专家团队、青年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的梯队,建成了船海增压器产业和叶轮机械应用产业研发体系。目前,江增重工形成了一支百人规模,以集团学科带头人牵头,集团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重庆英才、两名博士专家分专业牵头的研发队伍,夯实了涡轮增压及叶轮机械创新体系的人才基础,有力保障了技术创新体系的融合。  

  建机制搭平台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如何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扬长避短,快速集聚创新人才和研发领先技术?江增重工从科技创新源头、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等关键环节着手,把科研平台建设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海智工作站成立之初,江增重工就尝试与优秀海智团队进行合作交流。并与国内外多家公司围绕“高压比压气机设计技术”“联合攻关涡轮增压器油轴承设计技术和用于风机的电磁轴承设计技术”等技术领域建立了研发合作和专家交流机制。为保障海外项目研发过程中的计算能力,江增重工海智工作站还建了一个能够处理亿万级大型复杂流、固、热耦合非稳态工程仿真计算的超算中心,为海外项目在数值计算方面提供了便利。

  江增重工海智工作站成立后,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互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运行机制。公司先后与重庆大学共同建立了“联合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联合建立“动力工程中心”,与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中船重工集团所属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项目合作和技术平台共享,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研发合作模式。

  为提升科技创新质量效率与核心竞争力,江增重工与重庆大学联合开发的一款全自主研发的共性技术知识服务平台——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江增重工现有产品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设计参数、公式、流程、标准、规范、试验数据、报告、论文、经验总结等相关共性知识的存储与共享。数据库的建设,加快了江增重工显性知识的资产化,为公司推动增压叶轮机械“机电液”复合式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融合提供了共性技术知识服务平台保障,也更好地推动其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目前,江增重工根据行业优势、发展趋势及产业需求,建立了完善的涡轮增压器、透平压缩装备研发技术体系,拥有集设计仿真分析、精密加工制造与平台试验测试于一体的数字化、信息化研发平台,建立了一流的涡轮增压器、透平压缩装备数据库平台。

  重视产学研结合

  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江增重工科研团队精技术、重创新,对于已开发的产品精益求精,对全新领域竭力探索。

  近年来,在江增重工海智工作站的努力下,公司科研团队瞄准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组织优势科研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ORC低温余热市场、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等多领域取得了行业瞩目的成绩。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这一全新的技术领域,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座5mwe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机组透平机组,并于2021年11月在华能西安热工研究院完成了该机组72小时运行试验,经权威第三方认证,机组发电功率5mwe,进口压力超过20MPa,温度高达600℃,气动效率80%,该机组是全球容量最大、参数最高、效率最优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机组,试验机组的成功投运,证明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工业运行的可行性,改变了传统热力发电技术。标志着我国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江增重工已拥有各项专利技术30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0余项,被评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机械工业船用涡轮增压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增压器实验室”。

  不管是在增压器产业、叶轮机械产业填补行业空白,实现替代进口;还是服务能源、环保等新兴领域,一批批科技创新成果的成功应用,无不印证了人才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道理。陈世凡表示,未来,江增重工也将充分利用海智工作站平台,持续加深公司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交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更高层次、更广范围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让军工科技为更多群众服务。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