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发展蓝图,抓好“十项行动”。《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的“十项行动”中,第四项是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
行动要求,到2027年,建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级跃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形成,力争产生3项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总量分别达到1.27万家和8.6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2%。
这一目标和相关任务将如何细化落实、分步完成?如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迎来了首批团队入驻,他们来自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两大主体——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和国科础石(重庆)软件有限公司(下称“国科础石”),人员规模近200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80%。
目前,创新中心和国科础石科研团队正在加快技术研究和产品落地实施,为我国汽车操作系统、中间件及开发工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汽车软件产业发展。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从“夯基垒台”迈向“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其中,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集聚各类研发平台964家,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主引擎。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国家科创平台加快落地,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复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速建设,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为科创中心建设积蓄了发展潜力。
“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创新水平得到新提升。”该负责人称,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重大(重点)专项等研发项目1000余项,取得了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等重大成果,集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水平研发平台19个,整合汽车产业链创新链3500多家企业,推动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速建设。
“站在新的起点上,着眼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我们将从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扩大科技交流合作、加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力争今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5%左右,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比如,提质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着力构建“原始创新—产业协同—产业落地”的创新体系;推进建设“一区一平台”,加快形成“一区一特色”。
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抓手,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西部科学城承载着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梦想。”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邓敏军表示,作为重庆科技创新的主平台,当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以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为主抓手,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坐落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头号工程。尽管正式揭牌运行还不到一年时间,但金凤实验室把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作为核心任务,已在平台建设、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开放合作等诸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卞修武、段树民、赵宇亮、董晨等院士领衔的20个科研团队努力下,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比如研发的“病理取材目标检测系统”“综合智慧医疗(病理)应用平台”获得2022昇腾AI创新大赛重庆赛区决赛金奖。
科学城正加快建设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并推动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等8家单位成功获批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累计引育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327个。
自西部(重庆)科学城启动建设以来,一直在积极推动校地合作,把大学城智力优势转化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优势。
一方面是强化在渝高校院所“基本盘”作用,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入市外名校名院加入“朋友圈”。2020年以来,除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14所在渝高校,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国字号”院所、“央字头”企业也纷纷落地,推动引进培育和建设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和研发机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科学城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校地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
“通过专班推进、滚动实施,我们已累计实施校地院地合作项目44个,累计转化科研成果221项,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约3.207亿元。”邓敏军介绍。
大力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两江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中,提出“加快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专项行动”,到2027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的目标。
具体来说,到2027年,两江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达到100家,引进培育100家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400家和800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800人,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达到500家。
接下来,两江新区将推动政策资金向产业集聚、研发资源向企业聚焦,梳理形成产业技术需求和研发能力供给“两张清单”,启动实施10个以上产业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
同时,两江新区将落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实施研发费用补贴、重大研发专项、支持建设研发平台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市级科技专项,以国、市、区联动方式支持实施企业主导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
在技术服务方面,两江新区将大力引进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建立职业技术经理人培训基地,对技术经理人跟投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市场化激励机制。
2022年12月29日,位于两江新区的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中国复眼”一期项目正式开机。它可用于监测外太空小行星运行态势,为人类空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下一步,按照“推进建设一批、预研探索一批”的思路,两江新区将推动“中国复眼”项目、积声科学装置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围绕先进储能领域技术和产业化需求,高标准组建明月湖实验室,布局一批国家及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做优做强市级重点实验室。
同时,两江新区还将强化基金支持力度,完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强化对初创期项目的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大力招引一批优质市场化、社会化创业投资机构,引导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推动科创企业培育发展。建设协同创新智慧科创平台,构建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