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探索推行“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等乡村治理新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小积分带来大变化。斑竹村相关负责人说:“自‘积分制’推行以来,村里形成了‘积分可贵,积分光荣’的良好氛围,大家比学赶超、共同进步。”
“我们的‘积分制’与村集体经济有机联结,村民和村干部发展产业的动力更足了。”福禄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村级组织每年拿出集体经济上年纯收入结余的30%,作为积分奖池资金,按积分多少分配给村民。
在重庆,“积分制”创新遍地开花,铜梁区用积分“攒”出乡村文明新风尚;石柱县把积分延伸到发展产业、助力公益等各领域,璧山区正兴镇在“积分制”基础上奖优罚劣……目前我市已有6883个村推行“积分制”,占行政村总数的78.5%。
渝北区统景镇远景村柑橘基地里果树成行。“今年,第一批柑橘将要挂果,预计能增加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远景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曾经,村干部忙于处理各种事务性工作,对发展经济投入精力不够。
2018年,渝北区推行“清单制”,明确工作责任。其中,自治清单梳理确定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调解纠纷、整治人居环境等23项自治事项,强调要明确主责,带动群众共同发展。
明主业,减负担,干部更能聚精会神谋发展。远景村“两委”组织召开院坝会,商议如何发展产业。村民商讨后,决定种植柑橘,套种油菜、大豆。“‘清单制’实施后,村干部牵绊少了,有更多精力琢磨产业。”远景村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要谋划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清单制”在重庆各地生根发芽,村级组织减负近三成。农村基层组织“松绑减压”,聚力谋发展。去年,渝北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村均经营性收入185.6万元。
我市鼓励探索“院落制”,以自然村落为基点,每30户左右设立“大院”,推选乡村“五老”、新乡贤等任“院长”,细化治理单元,破解村大面广治理难题,有效促进乡村发展、乡风文明。目前,我市已有32%的行政村实施了“院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