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碚区2022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现场。记者 肖咸秋 摄 |
“打造科普示范区,长期以来都是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推动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北碚区科协负责人表示,自2022年,北碚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北碚区科协在写好“科技创新大文章”方面,持续完善科普机制、深入拓展科普阵地、积极打造科普品牌,不断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
近年来,北碚区先后建成10个全国科普示范社区、3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家国家体育科普基地、22个市级科普基地、2个市级院士工作站以及10个市级海智工作站,连续5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持续上升。
健全科普机制
织牢基层科普组织网
健全科普机制是贯彻落实好科普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系统性工作。
近年来,北碚区科协先后出台了《北碚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重庆市打造全国地方科协综合改革示范区北碚区试点实施方案》,同时将科普工作纳入《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相关方案中。
北碚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普示范区建设工作,组织成立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北碚区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科普工作汇报,党政主要领导出席“科技活动周”“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等大型科普活动,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问题。
为完善基层组织网络,区科协与区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三长制”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的通知》,同时配套出台《北碚区街镇科协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导方案》,指导各街镇完善基层科普组织建设,落实了镇街科协分管领导主抓科普工作。
目前,北碚区17个镇街科协建制完整,各镇街科协吸纳“三长”挂兼职副主席50人,并依托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个实践所、190个实践站和园城(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实现镇街科协、村(社区)科普工作站的全覆盖。
活化历史资源
拓展科普阵地
在西南大学校园内,坐落着一个纪念馆,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原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侯光炯的数百件相关实物,藤椅、书桌、雨靴、草帽、钢笔、信函……一一陈列在其中,这些物件、照片“讲述着”侯光炯院士为土壤事业奋斗终身的故事。
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纪念馆拥有专业的讲解团队。目前,侯光炯纪念馆已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教育场所,同时也是在校大学生、校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北碚历史底蕴深厚,通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和积淀探索,北碚区科协借力自然人文资源,活化历史资源,拓展科普阵地。
自上世纪20年代卢作孚、晏阳初等掀起乡村建设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西南局落地于此,北碚现有自然人文景观和抗战遗址104处。借力全区建设“百馆之城”重要契机,北碚区科协升级打造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陈列馆等各类场馆成为科普阵地。
截至目前,全区建有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分中心、西南大学天文地质馆等18个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普场馆;建有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侯光炯纪念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联动校企合作
共创科普品牌
校地企合作犹如一个窗口,演绎着北碚区科协打造特色科普品牌的精彩瞬间。
近年来,北碚区科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促使着该区科普潜能不断迸发。
北碚区科协携手重庆自然博物馆,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展览、讲座800余场,累计接待观众1000余万人,推出“地球·生物·人类——重庆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熊猫百科”等多个线上数字展览,先后开通“云游重庆市蚕业科博园”“云游恐龙厅”“云游防震减灾科普馆”等系列线上科普活动,丰富科普途径,扩大辐射影响。
联合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申报中国科协“科技类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项目”(全市唯一获批的区县),着力打造“缙云狮峰论坛”科技创新平台,常态化开展产业技术峰会、创新创业大赛及沙龙主题活动,形成以“科技人才出题+论坛组委会实施+科协协同配合”的科创服务机制。
此外,北碚区科协还与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区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签订《助力北碚区“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和“科技领军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合作协议》,承办理科专委会沙龙和学术交叉融合研讨会,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承办科创中国@重庆双月论坛,成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重庆产业创新服务中心”“智能传感器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等人才平台。
目前,北碚辖区内有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等高等院校4所,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6个,在北碚的国家级学会分会1家、市级学会16家。近年来,北碚区紧密联系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协会,以重庆市半导体科技馆、北碚区大磨滩小学气象科普实践基地、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安全科普基地等24个市级以上科普基地为平台,持续举办“缙云大讲堂”“低碳生活 绿建未来”“生态文化周”等具有北碚特色的科普活动300余场。
“在北碚,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协同企业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已成常态化。”北碚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北碚区科协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与科普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