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2年8月,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关工委、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指导下,重庆科技报、重庆科技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动“家、校、社”资源,会聚科普、媒体、教育领域专家,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通过系列活动与课程,共建小记者站与基地,以“跨学科、融学习”的方式,发起“重庆科技小记者”青少年科技特色品牌项目,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重庆科技小记者”项目的启动,是引导青少年勤于求知、勇于实践、敢于拼搏的一次新的尝试,是将书本与社会相结合、科学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科普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平台。该项目将以系列科普实践活动为契机,唤醒广大青少年对基础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传播影响力。
特色科普活动:
为青少年创造更多可能
优质科普活动是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助力青少年科学梦想起航的重要抓手。
“重庆科技小记者”项目将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劳动技能各个方面知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助推青少年全面发展。
活动服务内容分为六大板块:一是小记者招募会。以学校为单位招募在校小记者,提供投稿通道和申请平台,广纳科学爱好者,组建勤于求知、勇于实践的科技小记者队伍。二是校园科学节。校园科学节分为综合实践活动和专业活动两类,邀请一线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共同打造活动内容,系统化开展科普展示、讲座、网络科普知识竞赛及各种探索类、考察体验类活动。三是科学家与小记者面对面。邀请院士专家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奋斗历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四是先锋采访。通过科技小记者站组建小记者观摩团,参与区级、市级、国家级科技赛事活动,深入一线开展采访,接触前沿科技,学习科学家故事,提升自我修养,开阔眼界。五是科普小小志愿者。在市级各大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现场开展志愿服务。六是科普基地采风。以“外树形象,内练硬功”为宗旨,通过“课上学、课下练”组织科技小记者深入科普基地学习科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精品科普课程:
让学习更系统
用文字记录、用相机留影、用语言凝聚……
科普课程质量是决定科普实践活动成效的关键。
科技小记者课程着眼于“科学素养”与“新闻传播”两大主题,聚焦青少年阅读与写作、语言与表达、艺术与审美、思辨与创新、劳动与实践等核心素养,形成了以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培育课程为架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最新中小学课程标准深度对接,注重实现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以及阅读理解、创新写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创意设计、科学探究、创造发明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课程资源和教学师资得到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全市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市级科普基地、中央驻渝媒体和市级主流媒体的支持。
科技小记者:
带你玩转科学
科技小记者以“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宗旨,融科学素养、阅读素养、写作素养、思辨素养为一体,面向全体青少年。
依托“重庆科技小记者”项目,科学导师与科学家大手拉小手,带领青少年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实现“从问号到感叹号”的体验式、探索式、项目式学习,并将学习成果进行呈现。
科技小记者引领青少年开启一场神奇且神秘的探索之旅。带领青少年了解科学领域的最新发现、感受震撼的视觉盛宴,激发青少年奇思妙想,带领其找到创新与现实的结合点。
融媒体宣传矩阵:
唱响青少年科技之声
“重庆科技小记者”项目以“报”“网”“微”“端”为核心,即《重庆科技报》、重庆科技创新网、“重庆科技小记者”微信公众号、“云融融爱科学”抖音号,外围以合作平台为助力,充分结合现有资源及特色,重点打造宣传平台与互联网媒体运维模式,积极探索建设品牌影响力。通过四大媒体,让科技小记者了解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提升新闻报道能力,助力青少年寻找到自身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重庆科技小记者站:
搭建校内外教育共融发展的桥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渠道,而课堂之外的世界,教育更是无处不在、自然发生。
重庆科技小记者站通过与科普基地、学校共建,助推校内外科技资源有效衔接,让小记者实现与科技工作者的近距离“对话”。
重庆科技小记者站通过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通过开发创新特色课程,搭建专项媒体发布平台,组织有关专家指导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情境教学”“团队学习”“项目式”“大主题”的培养措施下,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升学生科普传播、读写与思辨能力。
据悉,3月1日,全国科技小记者联盟2023年论坛将在重庆举办,结合“重庆科技小记者”项目揭牌仪式,为探索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提供新的平台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