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岁末,正值农闲,重庆市城口县的一家食品开发公司却一片繁忙:炕房上方整齐悬挂着熏制数月的腊肉,色泽红亮、醇香扑鼻;工人把腊肉一排排取下,再清洗、晾干、包装、运输,城口人的年味就这样飘出了山乡。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腊肉销量迎来井喷式增长,需求比平时增加了六成,我们提前准备了300吨腊肉,还是供不应求。”炕房内,公司负责人一边清点腊肉,一边聊着“幸福的烦恼”。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是重庆最后“摘帽”的脱贫县之一,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拥有千年历史的城口老腊肉,以高山生态猪肉为原材料,凭借独特的香料腌制和青冈木炕制技艺,成为当地产业名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父亲在河边开酒坊,用酒糟喂猪,腌出的腊肉一炖就满屋飘香。但那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城口老腊肉鲜有人知。”负责人说道。
后来,城口老腊肉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这一老“腊味”还通过产品分级、智能生产、电商销售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给消费者带来了新“年味”。
2022年,城口县制定黑标、金标、绿标3个分级分类产品标准标识。最好的黑标腊肉选用的是海拔1200米条件下、散养10个月以上的本地猪,经90天以上慢火烘炕,风味口感俱佳。
在加工公司的智能车间,工人用升降机将12米高处的腊肉放下来查看熏制情况,同时操作恒温恒湿系统,将炕房环境调整到最佳状态;另一边,老腊肉在工人手起刀落间变成均匀方块,随后列队走上自动包装流水线,不到5分钟,数十袋老腊肉便已完成装袋。
“智能设备不仅让生产效率提高30%,成本下降5%,更保证了腊肉品质的稳定性。”该公司负责人介绍,2022年公司产值超过5000万元,售出700多吨腊肉。春节前的销售旺季来临,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进行包装。
一头连着大市场,一头连着小农户,老腊肉成为城口县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年销量达8000吨,年产值达8亿元。在生猪饲养大镇厚坪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乡里有七八成村民从事腊肉产业,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