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的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成都考古中心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投用后,这里将对外开放,展出文物及其考古、修复过程,展示多个科技考古实验室、文保实验室和古建实验室等,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体验到考古的魅力。
从现代瓷砖到商周红烧土,走进考古的历史之道,看陶片如何变身成完整的陶器,再了解考古如何复原4000多年前的模拟人像。近距离观赏考古出土的珍贵青铜器、漆木器、铁器,沉浸式感受成都千年的历史变化……踩着跨越千年光阴的道路,步入时光逆旅,一起回到古代成都。
A 展陈成都灿烂过往
成都考古中心以《考古·成都》基本陈列展,勾勒出成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展现出悠久灿烂的古蜀文明。
步入展厅,迎面展柜中的便是寒光乍现的“成都矛”。它的一面中部刻有篆书“成都”二字,下饰虎纹,尾端饰一周云纹。
“这件文物证明,早在战国晚期,成都的城市称谓就已存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列宣传部主任唐淼说,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成都蒲江县飞虎村船棺墓葬群中发现了这件文物,这是考古史上“成都”两字在成都地区首次发现。
继续往里走,成都数千年的文明史徐徐展开。
1995年,伴随着成都平原发现的首座新石器时代古城——面积达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的确认,由此证实4500年前,文明的曙光在成都平原出现。展厅里,人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宝墩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吃上了大米,并且将绳纹、稻穗纹和水波纹等精美纹饰装点在陶器之上。
温江红桥村遗址,一批象牙镯、骨簪因体量微小看上去极不起眼,它们却成为解读古蜀复杂化进程的钥匙。这批象牙器的年代集中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宝墩三期墓室中,“说明当时成都平原的人群已经开始发生分化,古蜀社会已经在向更高的文明阶段迈进。”唐淼表示。事实上在红桥村遗址的墓葬中,还曾发现过一根长约1.04米的象牙权杖。他的身旁,同样放着类似的象牙牌饰。它们的主人是一位30多岁、身高约1.60米的男子,而他的身份可能就是一位部落首领。
当时光进入商代晚期和西周,成都金沙遗址大量出土的玉器、金器以及象牙等文物,彰显出古蜀的王者气象。在《考古·成都》展厅,专门复制了一件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它们是金沙祭祀文化的见证。
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晚期成都商业街船棺合葬墓,据推测可能是最后一代蜀王的墓葬。其中出土的“古蜀第一床”,耗时十多年修复完成,也在此展出。
“这座床将长期在这里展出,算是考古中心的镇馆之宝了。”唐淼说,这件漆床长2.55米、宽1.3米、高约1.8米,是西南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结构最为复杂、保存最完整的漆床,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B 讲述精彩考古故事
在成都考古中心,考古成就的展示主要是按照时间线来设置。从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再到汉、唐、明、清……每一个历史环节,策展人都用成都丰富的考古发现展示。
成都青白江双元村M154号墓出土的系列青铜器也首次长期面向公众展出,这些随葬品反映出除蜀地土著文化因素外,还包含有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因素。
为了方便来访者理解,唐淼打了一个比方:假设未来的考古学家在四川发现了一个大锅配套很多小碗和许多竹签这样的器物群,而在北方发现了一组大碗的器物群,那么他们可能会认为这属于两个不同的人群。如果在发现通常分布一组大碗器物群的北方区域发现了一个大锅配套竹签、小碗的器物群,那么他们可能会认为四川和北方是存在文化交流的。
“这可能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但是希望大家从中理解考古学的思维方式。”唐淼说。
与一般博物馆不同,成都考古中心还聚焦考古工作本身,向公众解答“何为考古”“考古何为”“考古为何”等疑题。
“这场展览的主角不是文物,而是考古工作本身。”唐淼说。
成都考古中心在展厅里开辟了一整面墙的空间,用于展陈陶片从出土到修复、展出的全过程。刚刚出土的陶片,经过清洗、分类、挑选、拼对、石膏补配、着色等工序后,还原出一件件完整的陶器。在这里,文物的“重生之路”,一目了然。
展厅里另有一面墙,用考古探方的形式,展示着鬲、甗、簋、簠等100多个考古“生僻字”。它们都是一个个可翻转的牌子,翻到牌子的背面,则呈现出相关的文物图片、读音及文物出土地点等信息。在特别设计的“识字墙”旁,考古爱好者们纷纷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枚“生僻字”,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
大厅里还有两个模拟探方,直观展示着考古人的工作状态。同时,公众还可以在这里近距离看到探铲、手铲、量尺、刷子、无人机等考古工具。
“成都考古中心将与博物馆甚至考古博物馆错位发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说,成都考古中心拥有科技考古、文物修复实验室,以及考古数据中心、古建设计中心,将通过全方位的呈现,讲述精彩的考古故事,让公众了解考古,喜欢考古,支持考古。
C 开展多样社教活动
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运行后,将以社教活动的形式向公众开放。公众可关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选择感兴趣的活动报名预约参加。
此前,成都考古中心已做出初步尝试。12月12日、13日,202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年度社教活动“拨云见日——成都考古社教行”的两场重磅活动在此举行。20余名文艺界人士和数十名市民,作为首批“体验官”先后造访成都考古中心,沉浸式感受成都的千年变迁。
“原来一件文物进入博物馆之前,要经历这么多过程。”一名“体验官”在参加活动后感叹,参加这次活动,了解了文物从发现到展出的过程,了解到许多考古知识和考古工作的不易。
在展示科技考古手段的展示墙上,一名男子的半身像吸引了不少来访者的关注。这是策展团队根据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出土的一尊男性头骨复原而成。
“他的皮肤颜色、胡须是我们经过一定想象复原的。但是他的骨骼,例如鼻子、颧骨、眉骨的高低都是由头骨复原而成,其比例和样子是较为还原的。”唐淼说,人像复原背后,是考古、科技、文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2015年和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中部低洼地带文化层进行了发掘,其中发现的116具人骨资料保存十分完好,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的最早的人骨资料。
专家们发现,这些骨骸遗存中,出现了长江上游地区最早的拔牙现象。这个发现使考古工作人员对成都平原史前史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说明宝墩古城、高山古城、盐店古城等并非凭空出现,高山一期遗存的居民在此之前已经在成都平原进行了多年的生产生活活动,为城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也体现了文化和人群在不同方向的流动。
更为深刻的一层意思是,高山遗址证明了宝墩文化与川西高原马家窑之间的关系,现在,学界多数观点认为,成都平原最早的人群来源于川西高原马家窑。
透物见人、见事,通过考古发现了解考古工作,这也是成都考古中心社教活动的目的,希望更多人认识考古和它背后的故事。
在落成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要依托考古中心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考古成果展、公众考古活动、文化科普服务,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树立成都典范。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新时代考古工作应积极拥抱社会发展,深挖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内涵,创新表达方式,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推动考古成果的创新性保护、创造性发展。
颜劲松表示,成都考古中心将举行“重走古蜀文明之路”“考古新青年”“成都考古社教行”“考古夏令营”等一系列社教活动,以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考古知识、体验考古过程、讲述考古故事,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走出田野、走上展线、走向大众,让“考古+教育”模式融入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全民共享。(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