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优化创新布局 科学建设创新平台
第07版:科技创新·项目
上一版 下一版  
着力优化创新布局 科学建设创新平台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渡口区:
着力优化创新布局 科学建设创新平台

  “百万英才兴重庆——公园大渡口等你来线上引才活动”启动仪式。

  2022年大渡口区科技工作者座谈会。

  建桥园区。

  核心提示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加快集聚用好创新力量、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双创环境优化、加快推动创新生态赋能……这是《重庆市大渡口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的任务。

  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自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以来,大渡口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建设目标,统筹抓好科技创新工作,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优化、产业发展提升等核心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出有力步伐。

  高位统筹部署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大渡口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召开区委全委会统筹部署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组建由区长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推进科技创新相关重大安排、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健全大渡口区科技创新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各部门、单位、镇街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格局。

  该区高质量推进建桥园区转型升级,强化重庆高新区建桥园作为大渡口区科技创新主战场的核心地位,提升建桥A区和天安片区科技服务能级,打造多功能科技创新和服务中心;推动建桥B区突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提高智能制造水平;赋能建桥C区升级发展,完善建立“研发设计—中试孵化—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创新链。同时,高标准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紧扣“科技+”内涵,强化科技支撑、科技添彩,丰富智能应用场景,促进科技、人文、音乐、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此外,该区致力打造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2022年,与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共建产学研生态体系。积极与厦门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对接,开展科技合作。成立重庆市体外诊断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行政、医疗、企业资源,打通产业要素流通壁垒。签订大渡口区—重庆理工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轨道交通创新高峰论坛。目前已登记科技成果14项,登记技术交易合同27项,登记交易额6124万元。

  大渡口区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加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打造国家智能视觉感知产业基地、全国体外诊断产业高地、国家环保产业基地;提质发展传统制造业,在汽摩、消费品等传统领域,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与市大数据管理局共建数字经济示范先行区。

  集聚创新资源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渡口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该区坚持以壮大创新主体为核心,积极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支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基地,加速提升创新动力。

  大渡口区着力建设多层次科技孵化体系,按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链条,建成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9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市级特色产业科技园1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4个。其中,天安T+sapce创新创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区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2022年新入驻企业(团队)61家,提供就业岗位3250个。

  同时,大渡口区积极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集群,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2022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84家,累计达到450家;推荐申报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1家,已有67家通过评审,预计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将达到135家,同比增长30%。

  此外,大渡口区强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指导68家企业报统2021年度研发经费18.9亿元,报统企业数量和经费总数同比2020年度分别增长12%、20%,预计2022年企业报统研发投入将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10%,始终居于全市前列。

  大渡口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大渡口区着力强化百亿级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区聚集大健康生物医药企业预计达160家,全年行业营业收入预计突破130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35%。培育中元汇吉成长为全市体外诊断产业链“链主企业”,其科研团队获得“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表彰;成立重庆市高新医疗器械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链接重庆市医学资源样本库,突破了IVD企业创新临床样本缺乏这一关键要素制约;在全市首个医疗器械放管服改革试点区和技术审评查验服务站的双重加持下,大幅缩短产品上市时间达3个月以上,助推全区企业获医疗器械注册备案证达639个。

  完善创新生态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就没有科技的创新。

  大渡口区持续深化实施科技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开展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研管理机制等改革10余项,贯彻或形成改革措施近30项,科技管理、科技监督、科技决策等机制进一步完善。

  该区对2017年出台的《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科技型企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并结合科技创新工作新要求及近年来大渡口区科技创新工作实际,积极启动政策修订。

  同时,大渡口区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组织实施2022年度科技创新绩效激励、创新主体培育、双创政策兑现等项目,对200余家企业兑现科技奖补资金1200余万元,全年科技项目争取上级科技项目资金861.72万元。通过加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截至目前,2022年度新增21家企业获得贷款4625万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建立大渡口区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重拳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该区强化科技人才资源支撑,积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1名创新领军人才、2名创业领军人才、3个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已通过2022年度重庆英才计划第一轮评审。举办“百万英才兴重庆——大渡口专场暨大渡口博士渝行周”高端引才专场活动,与16名博士达成工作意向。3名博士入选2022年博士创新支持计划。

  据了解,大渡口区每年安排人才工作专项资金1000万元,细化20项政策服务举措,兑现落实《大渡口区“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工作清单》。各级领导深入基层科协、学(协)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调研,带头联系科技工作者,邀请卞修武院士到企业调研,促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促进院士与企业的沟通交流;积极推荐科技工作者参加各类市级及以上评选,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易维京荣获2022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志愿者”提名奖,夏若瑀荣获“第十三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全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大渡口区科学技术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渡口区还以全国地方科协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打造重庆天安科普基地、慧泉科普小学、朵力迎宾科普幼儿园、石盘乡村振兴科普示范基地等科普阵地。新增企事业科协12家、农技协2家,成立区科技工作者法律援助服务站、区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区老年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

  后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建设目标,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是大渡口区科技工作的坚定选择和追求。面向2023年,大渡口区科技发展已经发出响亮声音。

  培育创新型企业。壮大科技型企业体量,深入开展企业走访、科技政策宣传,全流程指导市场主体申报入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解读,持续抓好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为抓手,推进中元汇吉、国际复合等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深入实施产学研合作。围绕企业需求,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先进实用技术高效对接,吸引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优化创新生态。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提升企业积极性。发挥科技金融重要助推作用,壮大科技投资基金规模。加大引才引智力度,推动呈现人才集聚效应。

  文/图 杨鑫 杨雨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