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众科学”之翼赋能科技创新全面突破劳动能力鉴定期间单位是否应当发放工资?就业问答
第08版:科技创新·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大众科学”之翼赋能科技创新全面突破
劳动能力鉴定期间单位是否应当发放工资?
就业问答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研究

以“大众科学”之翼赋能科技创新全面突破

程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最先提到的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 的问题。长期以来,“大众科学”通过不同传媒形式,以浅显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始终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说,科技创新之路需要“大众科学”之翼加以辅助,才能全面突破、行稳致远。

  “大众科学”的

  基本内涵与主要特点

  “大众科学”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科学普及,简称科普。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旨在通过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相关部门开展“大众科学”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

  “大众科学”是利用书本、文章、网页、视频等不同媒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普罗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活动。“大众科学”具有公益性、全民性和长期性的基本特点。第一,“大众科学”是一项公益事业。这一特点表明,“大众科学”是向普罗大众提供的社会福利事业。科普工作应该由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负责开展,以解决科普投入与科普产出不相对称的问题。第二,“大众科学”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一方面,公众都有权利参与“大众科学”活动,科普工作的开展应组织、发动和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国家鼓励科普工作者、科普组织乃至所有社会力量兴办覆盖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在内的科普事业。第三,“大众科学”是一项国家长期执行的战略任务。“大众科学”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艰巨,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再者,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等基本国情决定了“大众科学”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方面发力推动“大众科学”赋能科技创新

  “大众科学”主要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科技创新的全面突破离不开“大众科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普遍提升公众素质的同时,团结全民力量,广泛引发社会思潮。具体来说,“大众科学”赋能科技创新需要从下面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科协要继续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两方面科学相互交叉的科学知识。在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优势的同时,密切联系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广泛汇聚转化关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科技组织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通过不同媒介形式,灵活多样地传播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

  二是着力倡导科学方法。长期以来,中国科协注重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双项并举,在学术交流高地、国家科普中心、人才托举平台、开放合作纽带建设等方面持续取得新突破。尤其在推动开展科学研究、加强社会实践认识事物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普中进行倡导和传播科学方法,帮助公众了解、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方法的理念和意识。

  三是助力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系统看法和理论。科学思想的树立对于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协组织在传播科学思想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科学思想指导科技创新的理念,助力广大科技人才形成创新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取得科技创新累累硕果。

  四是踔厉弘扬科学精神。“大众科学”尤其注重理性和实证相结合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弘扬。科技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探索事实真相、揭示宇宙规律离不开科学精神,突破现有瓶颈、研发创新成果更离不开科学精神。科协组织要以“大众科学”之翼,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通过科普树立“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大众科学”的蓬勃发展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