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要抓重点行业。此前,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其中相对而言,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与人们日常生活会有更多交集。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上下游加起来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50%。无论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是建设美丽中国,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创新绿色建造方式等都是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重点。
为什么要建造近零碳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全生命周期保持低能耗、环境友好并且健康宜居的高品质建筑。随着建筑行业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已有多种新兴技术和创新应用于建筑中。在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创新绿色建造方式、推动绿色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发。
在建筑全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从钢筋混凝土等建材的生产和运输、施工,再到竣工后的运营维护,直至多年以后的废弃和拆除。
2021年底,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专委会公布了《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统计了2019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占当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6%。一栋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漫长,涉及的环节和流程众多,涉及排碳的环节同样繁杂,这时近零碳建筑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什么是近零碳建筑
近零碳建筑是指建筑物通过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运行过程中全电化,不使用燃气,建筑排放的碳量处于较低水平。
近零碳建筑不仅利用各种手段减少自身产生的碳排放,还收集并再利用雨水、太阳能等可生能源,最终达到零废水、零能耗、零废弃物的理想状态。
如何打造近零碳建筑
如何实现近零碳,有专家介绍,可采用传热系数更低的幕墙建材;空调精细化运行,温湿度独立控制;集成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
比如,在材料应用方面,减少材料的使用能源需求,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和能源,节能设计选择玻璃幕墙、自然风空调系统等。
在建筑管理和维护服务方面做加法。对既有建筑进行升级改造,重视日光、风、雨和地热等细节;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在商业建筑的使用,提高能源系统运行效率。
同时,大力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优先发展节能节水建筑技术;采用3D打印可以实现快速、低成本、高效、高品质和客户定制等优势的技术;运用预制模块化建筑技术(PPVC),相比传统施工方式,PPVC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工期,而且能减少水、空气和噪声污染,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