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巫山石文化彩色森林最佳观景期来了永城吹打
第12版:科技服务·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巫山石文化
彩色森林最佳观景期来了
永城吹打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巫山文化宝库里的新秀——
巫山石文化

通讯员 宋本三

  目前,巫山石文化正大放异彩,吸引着人们去欣赏、去探究。

  人类依石而居,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演变,它是人类文化的起源。

  广义的石文化是指以石为载体和以石为题材的文化现象。大至山峰石景,小至掌心玩石。它既包括把石头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物质文化,又包括以石为载体的精神文化。两者是互相交汇融通的。

  石文化的源头与演进

  巫山石文化的起源,应该追溯到远古“巫山人”出现的时代。龙骨坡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石器告诉我们,早在204万年以前,巫山原始人就已经生活在这里。他们把辨石用石的认知和经验通过口传心授的原始方式代代相传,开创了东亚人旧石器时期石文化的先河,成为中华石文化的发源地。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向人们揭示了5000年前巫山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那里出土的石刀、石斧、石锄、石锛等石制生产工具,展现了先民如何使用打制或磨制的石具。出土的玉和石的装饰品,说明先民对石头的认识和使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石头不但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他们精神的需要,石文化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中华石文化的发展, 巫山石文化经历了用石—赏石—藏石为主要特色的文化过程。在巫山,把石头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或者以石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化现象持续延伸,这是巫山石文化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文化过程。

  在巫山,石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从农业、手工业到饮食起居,无处不在。

  把石头作为建筑材料,用来筑城修寨、铺路建桥、建房筑堤十分普遍。

  用石材修桥铺路,是当时交通建设的首选。四处延伸的石坂路、石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巫山有文字记载或者留存下来道路建设的石建筑是石拱桥。光绪《巫山县志》记载了25座桥梁,多为石拱桥。这些桥梁遍布全县各地。

  赏石文化

  赏石文化是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赏石文化主要包括景观石文化、观赏石文化和有关石的文化艺术、文学作品。

  景观石文化是指对自然形成的山石风景中的奇峰异石赋予某种意义、理念的文化现象。巫山地处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延绵的巫山山脉被长江干流及其支系深深地切割,奇峰异石星罗棋布。闻名遐迩的“三台八景十二峰”是巫山自然景观的精粹。

  其中的神女峰,就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数千年来,可望不可及,给予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憧憬,并赋予它不尽的寓意和灵魂,乃至形成了巫山文化的精髓——神女文化。

  十二峰中的其他十一座山峰,矗立在巫山的峡江南北,它们既独自成景,又相互映衬,簇拥着神女峰,构成了三峡地区独特的风景线。正如诗中所描绘的“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

  像这样的石景,还有很多。如巫山八景中的“女观贞石”,在老县城的山腰上,相传是一妇人望夫未归石化而成。现已没入水下。

  大溪长江南岸错开峡中有一鼓形的巨大石台,曰斩龙台,台侧有一石柱,曰锁龙柱,“因禹王导水至此,一龙错开水道,遂斩之”而得名。

  巫山的奇峰异石,倾倒无数的文人墨客,以山峰石景为题材的文学创作风起云涌,经久不息。

  如今旅游新宠大宁河小三峡不但群峰俊秀,河谷两岸的悬崖峭壁上,连绵的石景令人目不暇接,龙门峡的灵芝峰、九龙柱,巴雾峡中的“观音坐莲台”“龙进”“虎出”“马归山”“猴子捞月”等石景,让游客称赞不绝。

  目前,巫山奇石文化事业在县委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奇石界的精英们,正在凝聚力量,强化对赏石文化理论的研究,努力提高奇石爱好者鉴石、赏石、藏石水平。

  巫山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巫山的赏石、藏石文化厚积薄发、后来居上。我们可以相信,长江三峡巫山奇石,必定会雄居中华奇石之林,巫山石文化将会更加枝繁叶茂。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