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春来风满眼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铸魂发挥科普优势 服务创新发展观点荟萃
第06版:科技创新·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紫气春来风满眼
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铸魂
发挥科普优势 服务创新发展
观点荟萃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铸魂

叶子

  连日来,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感想很多。

  第一,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从“精读原文”入手。原文到原理的距离最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把原文学好了、原理悟透了,才能打开通往“心”和“魂”的大门。

  经过十八大以来的探索发展、科学总结,党的创新理论体系逐渐走向成熟、趋于完善。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在原原本本学习原理的基础上,体系化地理解掌握这个理论的全貌。这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就是党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论,整个思想体系都围绕这个来展开。建构主线,就是回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阐明走向复兴的方向、路径、领导力量。主要内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明确了这一思想的内容范围,就是“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主要观点,蕴含于治国理政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都是我们学习领悟这一思想的努力方向,必须在一次又一次的温故知新中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第二,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向“淬炼忠诚”聚焦。我们党的一个重大优势,就是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政治领袖和思想领袖的统一。我们讲凝心铸魂,第一位就是要凝聚忠诚之心、铸牢忠诚之魂。怎么做到?根本途径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境界、高尚人格结合起来。这条通道不打开,看多少书、记多少笔记,都容易做样子、走形式,难以真正走心入脑。

  《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三立”兼备的领袖。“立德”就是以高尚品德垂范世人——习近平总书记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伟略、卓越智慧、领袖风范、为民情怀、人格魅力,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戴。“立功”就是以丰功伟绩垂于青史——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根本上确保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的。“立言”就是立起思想灯塔引导大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只有从这个高度来学习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学出对核心领袖的绝对忠诚,学出以身许党许国的情怀担当。

  第三,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在“传承根脉”上着力。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形成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重要论述、重要著作都是谈古论今、引经据典、古为今用,许多重要讲话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理理念来阐述、论说、升华,各类古典、古籍、古训、格言、故事、史实等信手拈来、娴熟自如、灵活精当,彰显了深厚历史积淀、强大文化自信。我们要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在历史中获得启迪,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第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以“推动实践”落脚。思想之意义,在于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现实解释力、实践推动力,是我们克千难、排万险的锐利武器。

  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为我们指明了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方向、道路、目标、蓝图、战略,又指明了具体的路径、方法、策略,必将指引14亿人意气风发踏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为宏阔的复兴征程。学习愈深入,思想就愈笃定,行动就愈有力。我们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党的创新理论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立足岗位忠诚履职,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作者单位:重庆市科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