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16日,重庆科技馆,科技辅导员张丹带着孩子了解火箭。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 摄 |
“小朋友们,这是我们的‘火箭家族’展品。目前正在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就是被其中一艘火箭送上太空的。你们知道是哪艘吗?”
“我知道,就是这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10月16日下午,在重庆科技馆宇航科技展厅,科技辅导员张丹正耐心地给前来参观的一群小朋友们讲解科普知识,并在问答环节中穿插了“星际DIY”趣味科普活动。
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张丹就来到重庆科技馆担任一名科技辅导员,至今已8年有余。在她看来,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科普文化需求,该馆不断增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市民的科普获得感和科学素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科技馆累计接待观众2300万人次
“2009年9月9日,重庆科技馆开馆。自2015年5月16日起,科技馆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更多市民走进了科技馆。”张丹说。
目前,科技馆常设的国防科技、宇航科技等6个主题展厅和2个专题展厅,展示了400余件(套)展品。
“馆内的每件展品都是‘宝藏’,为了充分挖掘每件展品身上的资源,我们就拓展开发一系列主题科普活动,比如在生活科技展厅打造的能源与环境展览区,开展了寻找碳排放的‘拯救者’主题科普活动,让观众更好地认识、了解清洁能源,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科普进一步‘活’起来。”重庆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重庆科技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达2300万人次,开展主题科普活动近9000场次。
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和内容
展厅成中小学“第二课堂”
科普阵地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作为我市的一个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场馆,重庆科技馆不断创新科普活动形式,以实体场馆为依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线下到线上,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数字科技馆协同发展。
“科普大篷车又被称作科普‘轻骑兵’,是一种新型多功能科普宣传车,配备有科普互动展品、科普展板、科普资料等,可以深入到乡镇、村社,发挥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的作用。”重庆科技馆相关负责人称,自2013年5月该馆启动流动科技馆以来,已实现全市除中心城区外的所有区县全覆盖,直接受众197万余人次,中小学生参观率超过80%;科普大篷车深入基层助力科普,自2017年起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开展主题活动近500场次,行程8.8万余公里,参观人数超过124万人次,实现区县全覆盖,有效地推动了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不仅如此,2015年10月,重庆科技馆在全国率先启动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不少中小学把课堂搬到了科技馆里,通过体验展品和科学实验、科普剧等寓教于乐的科学课程,让展览厅成为中小学“第二课堂”。
如今,该馆已经开发了150多门课程,累计签约合作276所中小学校,开展实践课程近7500课时,惠及34万余名中小学生。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
“事实上,重庆科技馆的变化只是我市科普工作的一个缩影。”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20%,比2015年提高了5.46个百分点,已整体超过创新型城市10%的基本标准。
按照《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继续保持西部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