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璋是中国古代流行时间很长、分布面很广、形制特征鲜明的一种玉器。对于牙璋,清末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就曾考证过。20世纪初至30年代,一大批牙璋等玉器流落海外。50年代以来,在北起长城、南至北部湾包括珠江三角洲与今越南北部、西抵陇中、东达黄海岸边这一广袤的区域内,先后有40多个地点发现了300多件牙璋。其中,四川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发现的数量最多,达到200多件。
中原核心区牙璋形制
牙璋是夏时期玉器中最为典型、最为独特的一种器类。河南巩义花地嘴遗址出土的墨玉牙璋,从外观上看呈扁薄长条形,柄部有孔,前端有凹弧刃、Y形刃或斜平刃,在璋身与柄部相接处的两侧边缘,有凸起的扉牙。材质上,牙璋多为玉、石制作,少数为金、骨、铜质地。出土地点及年代显示,这件牙璋是夏王朝前段的遗存,而器形特征表明,这是一件直击类兵器。
在夏朝晚期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有4件玉牙璋。中原地区发现的牙璋中,形制最为复杂、制作工艺水平最高的是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牙璋,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60—前1530年。整器长48厘米。在器身的下端与柄部之间有阑,阑部施刻密集的凹凸弦纹,在阑两侧边施刻大小扉棱与密集的扉牙,并且左右两两相对,排列密集而工整,极具装饰效果,显示了很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出土地点与年代显示,这件牙璋可能属夏王朝覆灭后商汤所作“夏社”时期的遗存。
器形特征表明,这类形制的牙璋是由新砦期牙璋演变而来,也属夏文化的遗存,但使用功能不同,已经不是兵器,而是一种仪仗活动的用具。二里头文化时期牙璋的风格及功用出现显著变化:器体尺寸大型化,长度由之前的约30厘米增加到约50厘米;扉牙形象龙形化,据相关研究,扉牙表现的可能是张着嘴的龙的形象;用途功能礼器化,二里头遗址发现的4件牙璋,均出自高等级的贵族墓葬中,表明牙璋已成为代表等级身份的重要礼器。
与绿松石龙形器、乳钉纹铜爵等知名文物相比,牙璋的“长相”似乎过于“平淡”。但长期以来,牙璋的起源与扩散研究备受考古学界关注。
“根据现有的考古实证材料,牙璋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在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陕北地区的石峁遗址中都有发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早期的牙璋尺寸较小,造型也较为简单,大部分出自山地祭祀或者城墙夹缝中。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中原地区向南,在湖北荆州汪家屋场、四川广汉三星堆等诸多与二里头相距甚远、看似无关联的遗址当中,二里头风格的牙璋频频出现,呈现出一种大范围、跨地域的传播姿态。
牙璋南传途径蠡测
“相关研究表明,一条传播路径是通过湖北、湖南传到了广东、福建、香港地区,另一条传播路径则是顺着长江一直到达三星堆地区,然后继续向南传到越南北部。”工作人员介绍道。有学者指出,牙璋的礼仪内涵功能在以中原二里头文化为核心的遗址群中大放异彩,而其向周边广阔地区传播扩散的路线也能清晰表明,当时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王朝认同、文化认同和礼制认同的格局面貌。
根据目前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牙璋分布状况分析,牙璋从中原地区向南方地区的传播,可能存在着多条途径。
一是由中原地区经陇东、陇南,通过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的文化走廊,到达成都平原。这一传播途径,与二里头文化对陇西地区的影响以及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对成都平原地区的影响密切相关。
二是由成都平原经贵州,到达北部湾包括珠江三角洲与今越南北部地区。这一传播途径与三星堆文化对岭南地区的文化影响有一定关系。其中,贵州地区目前是牙璋分布的空白区,但已经发现了三星堆文化遗存的因素。
三是由中原地区经湖北传到湖南。这一传播途径的文化背景,依据湖南石门桅岗发现的二里头文化玉璋等遗存,推测可能与二里头文化四期遗存的影响有关。
四可能是由湖北传入福建西北部,再传到福建沿海地区。这一传播途径的文化背景尚不清楚。但福建光泽走马岭遗址与牙璋一起出土的,还有二里头文化四期的玉璋;漳州虎林山M19号墓葬中与石牙璋一同随葬的,还有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铜铃等现象,表明这一传播途径可能与二里头文化四期遗存的影响有关。其中,安徽与江西地区目前是牙璋分布的空白区,尚有待发现。
考古发现所揭示的牙璋在中国南方的分布状况,应是反映夏部族活动以及夏遗民流闯四方而留下的重要证据。这可能与商汤灭夏后,夏部族、夏人未因夏王朝的覆灭而消失殆尽,以另外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的历史现象有关。作为夏部族、夏人的标志性器物,牙璋在南方各地的分布状况,再现了这段被湮没长达3500多年的历史。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