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陶然将科普送到村民身边。 |
 |
田时飞正在和小朋友进行科学知识互动。 |
 |
九龙坡区科协推出的科普视频集锦。 |
谈到科学普及你会想到什么?不少人或许第一反应会是科普著作、科教纪录片以及科研专家的学术讲座,但如今科普手段早已有了新变化。VR、AR、人工智能、网络直播、短视频……不少新技术和新传播渠道为科普提供了强劲助力。
近年来,九龙坡区科协敏锐地抓住这一新变化,积极创新科普传播新方法、新手段,拓宽科普宣传渠道,打造科普新阵地,走出了一条适合新形势下新发展并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科学普及新路子。
“互联网+科普原创”
传播科普内容更具感召力
“互联网+科普原创”意味着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大发展,硬件和网络环境的重大变化已经奠定了“互联网+科普”的基础。
2017年,顺应科技发展的势头,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普创作与传播学会在九龙坡区科协推动下成立了。
回想创会之初,虽然当时新媒体还不够成熟,但会长卫东坚信,“互联网+科普原创”必定成为科普领域重要的传播方式。因此,卫东带领学会自创了一个线上科普体系,以视频、音频、文章、漫画为主要传播形式,内容涉及“健康中国”,并开设线上健康类专栏,线下搭建专家咨询专线。
“在开创这一体系之初,学会联合了九龙坡区卫健委、区工会、区科协、区妇联、区残联,开展主题为‘健康九龙,幸福九龙’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活动。”卫东说,这场持续了一年的主题活动,让他更加笃信线上科普在未来一定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2017年,学会自筹资金,研发“互联网+科普原创”公益科普品牌——《火炬之光》栏目,历经五年,巳涵盖1000余部音视频科普原创作品,内容涉及卫生健康、环境生态、安全生产、救护救助、公共卫生、智慧养老等十余类科普领域。2021年,《火炬之光》被市科协评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信息化资源建设扶持项目”。同年,学会成为重庆市科普基地,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线上科普原创视频研发创作类市级科普基地。
互联网极大地发挥了以视频为主要传播形式而产生的公众效益及社会效益,实现了视频在重复性、方便性和趣味性等方面的价值功能。仅2021年初至2022年7月,学会通过网络媒体和大众网络平台发布了840余部科普原创视频作品,创造了3000余万播放量的优异成绩。
同时,九龙坡区科协还积极开展“科普重庆”共建共享工作,利用“九龙科普”抖音号和微信公众号,常态化发布关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碳达峰碳中和等科普知识1000余条,累计浏览量1200余万次。在各项科普工作持续稳步开展的同时,辖区群众积极使用“科普中国”App了解最权威的科普知识,截至目前注册人数达23102人。
科技工作者变科普达人
宣传方式更具亲和力
“在一个冬天的早上7点,老王独自一人出门锻炼,却迟迟未归,有目击者发现,老王在彩云湖畔跑步的时候突然倒下,被人送往了医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意外还是凶案?”这不是悬疑小说开篇,是九龙坡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陶然在2019年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专业机构技能大赛上的宣讲开场。
如何讲好科普故事?陶然认为,必须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记住健康知识。作为走马民间故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远扬先生的弟子,走马民间故事的手法给了陶然一些启发。
“讲破案的过程,就是科普的过程。”陶然说。为此,他总结了“13579”的口诀。“1”是以有氧运动为中心,“3”是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
如果说陶然的科普是“单打独斗”,那重庆动物园田时飞的科普就是“全明星”齐上阵了。
2013年12月入职重庆动物园的田时飞,至今与野生动物结缘快10年了。田时飞刚进入动物园时,重庆动物园基本没有开展常规性动物科普解说工作,只有在某类主题活动会涉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课堂。
为创新和发展重庆动物园科普解说工作,2015年,田时飞成功申报了原重庆市园林局的科研项目,并以科研为契机,带动了鸟类片区的科普解说工作。每周定期在涉禽馆、雉科笼、人工湖等动物场馆对入园游客开展科普解说工作,使重庆动物园定点科普解说工作从无到有,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7年6月,在田时飞的带动下,重庆动物园成立了科普教育工作小组,并担任小组负责人。目前,团队人员已达40余人,开展定点科普解说的场馆已发展到20个。同时,不断创新科普解说模式,充分利用野生动物附属物(如鸟蛋、羽毛、老虎的胡须)、野生动物图片和有趣的动物行为视频等丰富科普解说形式,并结合动物环境丰容、行为训练、动物饲料展示等,让受众深入了解野生动物、认识动物园。
在九龙坡区,还有许多工作在科普一线的人,他们默默无闻,但却在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添砖加瓦,九龙坡区现有科技志愿者6808名,开展活动近百场。
多方协同发力
构建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如何将已有的科普场所重新整合推出?九龙坡区科协盘活辖区科普资源“一盘棋”,化零为整形成综合效应,助力构建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据九龙坡区科协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区科协全面整合辖区各类科普场所和教育资源,结合区域特色,特推出以“农科探索”“国防军事”“文博寻觅”“科技教育”“生态健康”为主题的5条精品“科普研学线路”,旨在通过旅游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课堂”。
“农科探索之旅”聚焦西部三镇乡村振兴和特色农业,面向青少年开展以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研学主题;“国防军事之旅”聚焦辖区国防教育资源,为青少年科普国防科技知识提供阵地支持;“文博寻觅之旅”为青少年提供开启一场与文物的“对话”,探寻古人的科学智慧的平台;“科技教育之旅”,将科技馆搬进校园,丰富学生课后生活;“生态健康之旅”,组织青少年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奥妙。
今年6月,九龙坡区科协携手重庆巴人博物馆,联动胡柚青年、多马艺术,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科普研学活动——我为科普代“盐”,活动将科普、文化相融合,运用跨界合作、多机构联动的模式,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引导青少年群体走进博物馆,通过沉浸文物展品现场的科学探索,掌握科学知识。
九龙坡区科协将进一步围绕科普资源助力“双减”工作,探索开展“科学开讲啦”“科普校园行”等活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的科普服务,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九龙坡区科协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构建好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夯实科普阵地,拓展科普智慧化传播,推动社会协同,注重发挥协调联动作用,整合辖区科普资源,联合多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构建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本版图片由九龙坡区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