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杰在2021年巴南区科普讲师培训班上作动员。巴南区科协供图 |
 |
来自巴南区镇街、机关、企业、医院等单位的100名选手,分组在擂台赛上进行比拼。 |
 |
“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2022年巴南区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之一——全民科普擂台赛现场。本报记者 刘壹刀 摄 |
“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更要整体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因为,只有把科学思想、科学理念根植于民众之中,才能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发展动能。”近日,巴南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林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谈及抓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时,林杰形象地比喻为“科学普及——我在未来等你!”。他说,科普工作要始终谋在先、走在前,要面向未来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文化,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孕育科学之花,结出科学之果,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近年来,巴南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系列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大力推进科学普及工作,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为推动巴南区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解决科普工作中的痛点问题
“记得多年前,我们组织科技‘三下乡’活动,带着科普资料、小礼品到一个农业镇开展科学普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林杰说,小礼品很受农民欢迎,而发出的科普资料却被当作废纸,多数人看都不看,直接卖给废品收购站,有的转身就丢弃了。
看着散落一地的科普资料,林杰心里一阵刺痛,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文化传播在农村效果不好?科普工作如何改革、更富有成效、更受老百姓欢迎?这是科协系统必须要回答和做好的时代课题。
“我们在谋划科普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首先要问需于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科普什么,才能受到群众欢迎,才能做到精准科普,才能提高群众对科普的接受度,才能达到科普的实效。”林杰说。
为此,在2019年,巴南区科协联合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委提出了培育农村科技带头人行动方案,直接在农业村遴选有文化、有技术、有农业项目、有热心的农民以及农业企业主、村社干部、返乡大学生等114名,委托西南大学开展农业科技、农业经营、乡村振兴政策培训,委托区农广校、区农技协联合会组织现场实训,把他们培养成为“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培训出来的农村科技带头人,把专业的科技知识转化为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打通了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
打造有巴南特色的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不是扫盲,是科学传播,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信息饱和的社会场景下,如何提高关注度、传播力?是科协系统面临的新的课题。”林杰说,唯有创新,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举办方式,不断开辟新的渠道、新的平台载体。
林杰介绍,近年来巴南区科协在创新上,提高科普“五度”。
开展“集团式科普”——提高科普专业度。在全区公开遴选来自128个单位232名专业人士组建科普讲师团,按照专业类别组建卫生健康、农业技术、科学教育、科技创新、综合服务5支宣讲队,深入全区23个镇街、村社、学校、企业、机关等基层一线,开展巴南区科普讲师志愿服务行动。2021年以来,举办科学普及活动2000余场次,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群众好评率达98%,“巴南科普讲师”的品牌形象在广大市民心中树立起来。
开展“教学式科普”——提高科普融合度。区教委、区科技局和区科协等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科技教育的指导意见》,为巴南区科技创新教育师资建设的组织、投入和活动开展等方面,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学校开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全区77%的学校建有专用科技活动室;累计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为每个学校培养了1名以上校级科技教育骨干教师,从而使科技教育融入课程。
开展“竞赛式科普”——提高科普广泛度。2021年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网络答题抽奖,参与9.2万人次,获得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2022年在“科普巴南”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天天答题冲榜”,截至9月中旬,参与答题市民45万余人次。
开展“体验式科普”——提高科普参与度。全区建有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2个、区级科普基地12个,在中小学校建有科技活动室144间、农村中学科技馆2个,建设社区科普活动室15个、乡村科普馆1个、镇(街道)科普长廊2个、科普专栏88个。依托各类科普阵地及设施,年服务群众80万人次。
开展“应急式科普”——提高科普时效度。2020年8月,长江巴南段洪水不期而至,区科协主动作为,第一时间派出科普志愿队伍奔赴抗洪一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区科协安排专人,发挥科协系统整体力量,适时传播疫情防控科学知识,持续传播应急安全知识。
2022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巴南区科协联合14部门和单位举办全民擂台赛活动进行应急科普宣传,吸引百余名市民现场参与安全技能知识“大比武”。
近年来,区科协牵头,区级各部门、各镇街通力配合,完善科普体制机制,构建4级组织+5支队伍+4类阵地+3类活动+365天,即“4+5+4+3+365”全域科普网络,高密度加强科学普及,实现组织、队伍、阵地、活动、时段五个全覆盖。年均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受益人群达到150万人次,实现年科普活动100%覆盖。
林杰表示,科普“五度”,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效果明显,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科普推动科协工作全面发展
“科协的发展,必须把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林杰说。科普工作新格局形成,得益于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为科协履行“四服务”职能打开了一扇窗,最终要落实到推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上。
8月4日,以“思想大解放,党性大锻炼,作风大改进,发展大提升”为主题,巴南区科协机关党支部召开了作风提升专项行动组织生活会,林杰带头查摆问题,自我工作加压,为党员树立了良好形象。
6月17日,巴南区大数据与软件交流会暨物联网技术研讨会举行。巴南区科协作为主办单位,搭建起了产学研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产学研等问题,促进巴南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6月28日,重庆国际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暨中科院(重庆)生物医药专利池在重庆国际生物城正式启动运营。该项目立足巴南,辐射重庆,面向全国,助力重庆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跨越式发展。
项目在巴南的落地,凝聚了区科协的智慧和汗水。在服务巴南区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区科协始终主动作为,林杰更是自觉带头搞协调、抓落地、促发展。
7月6日,巴南区科协联合丰都县科协带着科普大篷车、农技专家走进丰都县栗子乡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巴南区农技站农技专家周光友在栗子弯为20多名村民开展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控技术现场培训……
这些,只是巴南区科协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巴南区科协按照市科协的部署,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根本,扎实开展科创中国市级试点,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以服务公民素质提升为目标,着力构建大科普格局,推动了“十四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科协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动巴南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体现科协担当。”林杰说,目标已经锚定,矩阵已经列装。巴南区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荟聚全区积极因素,汇聚全区科普力量,凝聚全区科技工作者激情,奋力推动巴南区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林杰最后表示,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一起在未来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