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重庆日报记者 张凌漪)9月21日,记者从巴南区获悉,近年来,该区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举办方式,年均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受益人群达150万人次,实现科普活动全覆盖。
“科普工作不是扫盲,而是科学传播,需要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在信息饱和的社会场景下,如何提高关注度、传播力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巴南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林杰介绍,近年来,巴南区科协与区级各部门、镇街通力配合,完善科普体制机制,构建“4+5+4+3+365”全域科普网络,即4级组织+5支队伍+4类阵地+3类活动+365天开展科学普及,实现组织、队伍、阵地、活动、时段五个全覆盖。
“提高科普专业度方面,我们开展‘集团式科普’。”林杰表示,巴南区在全区公开遴选了来自128个单位的232名专业人士组建科普讲师团,按照专业类别组建卫生健康、农业技术、科学教育、科技创新、综合服务5支宣讲队,深入全区23个镇街、村社、学校、企业、机关等基层一线,开展巴南区科普讲师志愿服务行动。2021年以来,举办科学普及活动2000余场次,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群众好评率达98%,树立起“巴南科普讲师”的品牌形象。
在提高科普融合度方面,开展“教学式科普”。巴南区教委、区科技局和区科协等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科技教育的指导意见》,为该区科技创新教育师资建设的组织、投入和活动开展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学校开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目前,全区77%的学校建有专用科技活动室;累计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为每个学校培养了1名以上校级科技教育骨干教师。
同时,开展“竞赛式科普”,提高科普广泛度。该区2021年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网络答题抽奖活动,吸引9.2万人次参与,并获评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今年以来,在“科普巴南”微信公众号开设“天天答题冲榜”,截至9月中旬,参与答题人数达45万余人次。
在提高科普参与度方面,开展“体验式科普”。目前,巴南区建有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2个、区级科普基地12个,在中小学校建有科技活动室144间、农村中学科技馆2个,设有社区科普活动室15个,乡村科普馆1个,镇(街道)科普长廊2个,科普专栏88个。依托各类科普阵地及设施,年服务群众80万人次。
此外,巴南区还开展“应急式科普”,提高科普时效度。2020年8月,长江巴南段洪水不期而至,巴南区科协第一时间派出科普志愿队伍奔赴抗洪一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巴南区科协安排专人,发挥科协系统力量,适时普及疫情防控科学知识和应急安全知识,取得良好效果。
(相关报道见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