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岩画。 |
 |
印度岩画。 |
 |
非洲岩画。 |
 |
阿尔塔米拉岩画。 |
 |
肖维岩画。 |
西班牙在2000年发行一套历史演进漫画邮票,其中一枚以独特的西班牙幽默方式设计的岩画邮票,精彩地表现出史前画家在阿尔塔米拉洞穴中作画时的闲情乐趣。如今,史前人类使用石器工具在岩壁上雕刻作画和群体猎取动物的岩画,已成为古人类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欧洲岩画
可以追溯到2万年以前
古人类岩洞最集中的地区在欧洲的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也是发现岩画最早的地区,其中以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洞和法国的拉斯库司岩洞规模最大,两个岩洞内的岩画历史可以追溯到2万年以前。
阿尔塔米拉岩画所在洞穴距离西班牙北部桑坦德城以西约30公里。该岩洞洞口约在1.3万年前被落下来的山石掩埋,一直到1868年猎人发现山洞入口处有一个大裂缝才被人发现。后来,对考古有兴趣的律师苏杜拉(1831—1888)带着9岁的女儿玛丽亚来到岩洞考察,发现洞内有一个宽敞的大厅,顶端有一个布满动物的大壁画,大厅上方画有旧石器时代的18头野牛、三只驯鹿、两匹马和一只狼,由红色、黄棕色和黑色组成。其中一只卧地受伤的野牛配合岩石的凸凹起伏画成,显然是经过画家的精心设计,采用寓动于静的艺术手法画成。苏杜拉将这个发现发表在报刊上,后来该岩洞被考古学家称为史前艺术的“西斯廷教堂”。
拉斯库司岩画洞穴位于法国南部多尔多涅省韦泽尔河谷。河谷附近拥有2.5万年以上历史的岩洞至少有7个,其中最大的岩洞便是拉斯库司岩洞。该岩洞是在1940年由4个郊游的男孩带着小狗在荒野中寻找地下宝藏时,无意中发现的。洞内石壁上画满野牛、马、鹿等动物,经过考古专家确认这些壁画出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克罗马侬人,其中有简洁优美的长角鹿和酷似中国宋朝时的“中国马”,法国政府为保护这项世界遗产,在1983年建造了“拉斯库司洞窟2号”模拟岩洞,复制壁画供游客浏览。
欧洲更为古老的岩画则是在法国Ardeche河谷的悬崖山缝里发现的肖维岩画。肖维岩洞洞顶和四壁都是密集的绘画,有超过450幅动物壁画,包括犀牛、野牛、长毛象、大角羊等14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经过碳14测试,考古学家证实该洞穴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岩洞,约在3万年前至3.2万年前之间。
海底岩画——
科斯奎洞穴壁画世所罕见
海下也有岩画,其中科斯奎海下岩画世所罕见。科斯奎海下岩洞是由法国职业潜水教练亨利·科斯奎发现,他经常在法国马赛以南约十公里的卡西斯附近海岸潜水,对这一带海下地势相当熟悉,他常常在海下悬壁凹进去的洞穴捕捉龙虾。有一次看到一个大龙虾钻进海平面下37米处的一个洞穴后就不见了,他试着跟进去,发现在约175米隧道的尽头、水下14米处,出现一个地下湖入口。当时,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从来未曾被人发现的地下湖。湖边岩壁上都是壁画和雕刻作品。
2003年,法国文化部聘请土鲁斯大学著名考古学家克考提斯和另外两位专家,经过科斯奎的潜水训练后,进入水下洞窟进行考察。3位专家鉴定,洞内的岩画可分成两个时期,较早的手绘图形可上推至2.7万年前,其他的动物绘画约在1.7万年以前,其中包括从来未曾发现过的3个企鹅岩画。岩洞的发现也证实,在2.7万年前冰河时期,这个洞穴入口在海平面以上,由于气候变迁,现在的海平面至少升高约100米以上。
岩画的分布及艺术特征
今天被人们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的印度和中国。
欧洲岩画集中分布于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始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中石器时代,属于狩猎艺术。晚期是由从事复杂经济活动的人群所创造,也有人称其为混合经济社会的岩画艺术。欧洲岩画的主要题材是动物。
非洲岩画遍布于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时间在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岩画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非洲岩画可分为古代水牛时期(约公元前9000—前3500年)、牧养公牛时期(约公元前3500—前1500年)、马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世纪)、骆驼时期(约始于2世纪)四个时期。早期的非洲岩画同样以各种动物为写实图像,包括风格化的人物图像、马拉的板车及大型马车、钟形样式的服装等图像。
印度岩画主要分布于印度中部文迪亚山脉的丘陵地带。最古老的岩画可追溯到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印度岩画早期以描绘单独的野生动物为主,后来开始从色块中提炼出线条,用简略粗重的线条勾勒人和动物的轮廓。线条趋向装饰化,往往在人和动物的外轮廓线中交织着直线、斜线、蛇形曲线,大量描绘狩猎、舞蹈、奔跑等各种剧烈运动。再后来,骑马、骑象或步行的战士手持盾牌刀剑格斗的战争场面,以及草庐定居、歌舞、奏乐、礼拜、畜牧、耕耘、采蜜、植树等混合经济或农耕时代的部落生活情景都进入了图像中。
中国岩画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等地。从内容看,中国岩画可分南、北两大系统。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南方地区的岩画除描绘动物、狩猎外,还表现采集、房屋、村落、宗教仪式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还绘有农作物。
岩画的制作方法
古代岩画按制作手段可分为以硬质工具敲击磨刻和用软质工具蘸颜料涂画两大系统。
用硬质工具制作岩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敲凿法,即用尖的石器、金属器在石面上一点一点凿刻,凿痕成麻点状,麻点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面形。第二种是磨刻,即用石器和金属器磨刻,磨痕有深浅之别,深的阴线断面呈“U”形,其制作程序大概是先凿出(或画出)轮廓,再用尖硬的石块沿轮廓线来回磨擦,使之成为槽状粗线。第三种制作方法是线刻法,即用尖硬的锐器划出线条组成形象。用敲凿磨刻法制作岩画,多选择石质坚硬、平滑、石色暗褐、周围植物稀疏的岩层,因为在暗褐色石面上作画,是用什么颜色都不容易显眼的。用敲凿磨刻法制作出来的岩画,艺术效果刚劲、粗犷、质朴。
用软质工具蘸颜料涂画,曾被广泛应用于原始陶器上。所使用的颜料主要是赤铁矿粉、土红一类的天然矿物颜料,稀释剂则是动物脂肪、动物血或水,也可能是植物汁液。岑家梧《史前艺术史》介绍,欧洲和印度的洞穴壁画所使用的颜色,“普通不外四种:铁矿、木炭、二氧化锰、磁土。铁矿可作红黄色,磁土为白色,此等颜料以动物骨髓或脂肪泥之,即良好之色彩。”又据德国格罗塞《艺术的起源》介绍:“澳大利亚人绘画上所使用的颜料,只有鲜红、棕色、黄色或黑色,间也有绿色。颜色由脂油或血汁来掺拌,再用羽毛来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