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只开半天,轻轨站扶梯关了一半,写字楼只有应急灯还亮着……今年的高温,川渝人民大多感受到了限电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限电,是电网在用电高峰期调控电力资源的常见手段之一。虽说限电一般会将范围控制在工业、商业用电上,但也并不意味着普通人的生活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不过,这种局面或许就要得到缓解。近日,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成立,这也是国内首家虚拟电厂。什么是虚拟电厂?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一个虚拟电厂
等于一个重庆发电厂
根据媒体报道,深圳虚拟电厂的装机容量达到了87万千瓦。87万千瓦是什么概念呢?公开资料显示,始建于1952年的重庆发电厂是重庆市电力公司下辖的国有大型一类火力发电企业,它的总装机容量是80万千瓦。也就是说,一个深圳虚拟电厂的装机容量就相当于重庆发电厂。
关键它还便宜。国家电网曾有过测算,火电厂若要实现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降低负荷高峰、填补负荷低谷),满足5%的峰值负荷,需投资4000亿元;但通过虚拟电厂,在建设、运营等环节的总投资仅需500~600亿元,只是火电厂的1/8。
维系平衡的虚拟电厂
虚拟电厂到底是什么呢?通俗来讲,虚拟电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发电厂,而是一种智能电网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把各种分散的可调节电源与负荷汇聚起来,从中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打个比方,如果将传统发、用电关系比喻成一个天平,那么发电厂与用户就是天平的两端,电网就是两者之间维系平衡的支架。
在这种关系中,天平的平衡很容易受到供需两端随机性的影响,比如水电、风电等受环境影响造成的发电波动,夏季高温带来的用电高峰等,这次川渝地区的限电就是一个例子。而有了虚拟电厂的介入,天平的平衡就更容易维持了。
电网的“智能管家”
既然本身不发电,虚拟电厂的“装机量”又是怎么来的?具体又是如何运作呢?
在用电高峰期,电网一般通过“削峰”和“填谷”两个手段来平衡供需两端。在传统发、用电关系中,由于信息交流不畅,电网只能被动地“削峰”和“填谷”。形象点说,就是“哪里漏了补哪里,哪里高了削哪里”。
而在虚拟电厂介入后,虚拟电厂能够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事先汇集用电端的用电信息和发电端的发电信息,主动进行调控和优化,实现天平的平衡,相当于为电网配备了一个“智能管家”。
以深圳虚拟电厂为例,其本身就要接入分布式储能、数据中心、充电站、地铁等类型负荷聚合商14家,接入容量达87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深圳将建成具备100万千瓦级可调节能力的虚拟电厂,逐步形成年度最大负荷5%左右的稳定调节能力。
相关链接>>>
水光互补电站如何节能
刘畅
水光互补电站设计具有多年调节特性,可平抑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光伏发电存在季节性差异,与水力发电“夏季丰水期、冬季枯水期”的特点形成天然的年内互补。水光互补电站对服务我国“双碳”目标,优化国家能源结构,助力构建“绿色低碳 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光伏电站只能在白天发电,晚上完全没电;阳光充足时发电多,阴天发电少,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因此其发电曲线是锯齿状的。为了消除这些锯齿状的波动,水光互补是很好的方案。光伏电站发出的电,并不会直接接入电网,而是通过线路接入水电站,和水电站发出的电捆绑在一起,再接入电网,这样就可以通过调度系统,实现短期的日调节。
水光互补技术实现了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快速补偿的功能,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弃光难题和安全并网问题。
近年来,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推广应用“光伏+生态治理+生态牧业”的模式建设、运营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光伏子阵内平均风速降低41.2%、20厘米深度土壤增湿32%,并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电站年均发电量14.9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6.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66万吨、二氧化硫3944.16吨,生态环境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