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杨天文:行走在烈日下的村主任熊小玲: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先锋谈
第06版:科技创新·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杨天文:行走在烈日下的村主任
熊小玲: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
科技先锋谈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熊小玲: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

通讯员 周舟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古诗中描绘的农民弯腰插秧的劳作场景,而今在永川成片的稻田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近千亩稻田里一片繁忙。6月27日,被评为巴渝巾帼新农人的永川区禝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禝福农机合作社)联合理事长熊小玲正指导同村妇女杜芳使用无人机,对田里的禾苗进行施肥。

  “今年,我们村和周边几个村的稻田都种上了水稻,基本没有了撂荒地。”熊小玲自豪地说,“和往年一样,散户1700亩农田的春耕春播,都是我们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探索出一条实现科学种植、规模生产的粮油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撂荒地“变身”致富田

  多年来,马道子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只留下一些妇女、老人、孩子在家,造成一些田土无人耕种。

  “稻田里的茅草能长一人多高,实在太可惜了!我动员在外包工地的丈夫一起回村,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熊小玲自豪地说。

  在熊小玲的带动下,他们不仅聘请农技专家来指导,而且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购买了收割机、旋耕机、多功能发电机、综合式播种机、喷灌机、烘干机等农机,于2017年、2019年先后发起创立永川区流水岩农机专业合作社、永川区禝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通过几年的努力,周边几个村基本没有了撂荒地。放眼望去,嫩绿的秧苗挺立田中,成片的稻田绵延不绝。

  激发释放更多农业活力

  “以前春耕农忙时,田里每天都有50多人一起忙活。有了各种农机后,效率大幅提升,人也省事多了,更加轻松了。”熊小玲说。

  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700余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上百台(套),价值500余万元。粮食烘干机2台(套),能日烘干40多吨粮食,而且还有加工生产设备1套。目前,合作社建有标准化农机库棚、培训室、维修车间。

  熊小玲发起创立的禝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战果”累累,背后强大的科技支撑功不可没。“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和人才。”熊小玲说,通过机械化生产,他们积极探索了一套催芽、收割、烘干、包装的机械化生产线,并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罗富湾”大米品牌。

  “在熊小玲的带动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及时知道了现在的市场行情、销售路径等。”留守妇女杜芳说,“有合作社领着挣钱,我们只管种好水稻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省了不少心。”

  如今,禝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常年聘用临时工人10余名,鼓励社员参加各级各类农机培训、农机展会,淘选适合的、优质的、好用的农业机械,使社员有了发家致富的“指路灯”。

  复合种植大豆玉米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具有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低风险的优势,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双赢……”熊小玲边走边说。她来到田间地头,给附近村民讲解玉米采收后,如何科学种植大豆的注意事项。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当前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

  熊小玲新流转了78亩土地,复合种植大豆、玉米。她介绍,为了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对流转的200多亩土地实施了宜机化改造,向村民承诺只要实施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村民不愿种植的都可以流转给合作社。

  实施宜机化改造的土地,由于短时间无法恢复肥力,所以需要不断翻耕土地、增加肥料来满足种植需求。

  熊小玲表示,虽然明知前三年会有亏损,但为了推广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付出再多也值得。下一步,熊小玲将继续实施宜机化改造,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朝着现代化、规模化农业不懈奋斗。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