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蒸、烤、炸、煎、炒等烹饪方式,花椒、茅香、桂皮等十余种调味品,涮锅、烤串、蒸菜等百余款美味佳肴,再辅以精美的餐具,配上各类美酒……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可见两千多年前,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家餐桌上的“排场”。
五谷杂粮 荤素搭配
在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展厅,有一个出土肉类食物陈列区,展示出华南兔、猪、梅花鹿、黄牛和绵羊等六种兽类遗骨,雁、鸳鸯、鸭、竹鸡、家鸡、环颈雉等十二种禽类遗骨,还有鲤鱼、鲫鱼、刺鳊、银鲴、鳡鱼和鳜鱼等多种鱼类遗骨。这些动物遗骨体现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面貌,人们通过驯养、捕猎等方式,将兽禽变成美味,让生活更加丰富。
马王堆辛追墓出土了稻、大麦、小麦、黍、粟、大豆、赤豆、麻籽等11袋粮食作物,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是稻谷。除主食外,还有甜瓜、枣、橙、杨梅、枇杷、荸荠、菱角等“时鲜”水果,以及芋、姜、笋、藕、芹菜、蒿菜、苦荼、荠菜、白菜、韭菜、葱、冬葵等蔬菜。
由此可见轪侯利苍家的饮食不仅种类丰盛,而且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在辛追墓发掘过程中,专家发现了一个云纹漆鼎,盖子掀开后,是一鼎清晰可见的藕片汤。当鼎被搬到墓坑外时,藕片顿时溶解了大半,等运到博物馆时,已经全部消失。所幸当时及时抢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被视若珍宝。
烤串火锅 五味俱全
遣册是丧葬时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马王堆汉墓出土遣册有竹简722支,其中有350余支是关于食物、食器的记载。此外,还出土了百余枚木牌,吊系在盛装食物的竹笥之上的就有70多枚,用以标识笥内食物的名称。
像烧烤、火锅等如今广受欢迎的烹饪方式,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受到青睐。从马王堆汉墓陈列展示的《轪侯家食谱》可以看到,随葬食品中,主食、糕点、腊脯制品一应俱全,烹饪方式涵盖了肉羹类、烧烤类、煎炸类、涮火锅、蒸菜类等。当时的珍馐美味已有涮牛肚、涮藕片、烤鹿肉、串烤鲫鱼、煎焖兔、煎焖小雀、鹿肉鲍鱼(咸鱼)笋白羹、蒸泥鳅、枣米糕等。
烧烤是出现较多的烹饪方式。在轪侯利苍家的食谱上,出现了牛炙、豕炙、鹿炙、炙鸡、串烤鲫鱼、串烤鲤鱼等种类繁多的烧烤食物。
除了烧烤和火锅,马王堆汉墓里还出土了其他做法的食物。比如,“脍”就是细切肉,通常是生肉;“濯”是水煮肉的一种,一般是与菜混合水煮;还有“熬”,在汉代,“熬”是“煎”的意思。这些基本可以反映汉代菜肴的制作手法。
味道好不好,调料很重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料,有辛夷、花椒、茅香、佩兰和桂皮等。汉代餐饮五味俱全。从墓中出土的豆豉、豆豉姜酱、花椒等调味品可以看出,楚地先民对辛辣味型的偏好或“源远流长”。(来源:新华网)
相关链接>>>
稻
稻,一般指水稻,结下籽实称稻谷,去壳后称大米,多种美味食物的主料,如米线、年糕、粽子、糍粑、酒酿等,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现在全世界一半人口都在食用稻。
黍
黍,果实称黍子,去皮后北方称黄米,比小米稍大,性黏,是制作黄糕、酿酒的原料。黍在唐宋时期都是中国人的主食,在古代是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稷
稷,又称粟或谷子,加工脱皮后称小米,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被誉为五谷之首,古人尊稷为五谷之神。
麦
麦,起源于西亚,传入我国后逐步取代了粟和黍,成为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籽实可以磨成面粉,也可以用来制糠或酿酒。中国的面食、西式的烘焙都有它的身影,松软香甜。
菽
菽,豆类的总称,也特指大豆。我国是世界上最先驯化并栽培大豆的国家。菽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含量比禾谷类作物高6至7倍,可碾成粉、制成糕、做成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