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乡村建设行动:分类推进 多元投入西南地区水稻新品种现场展示交流会在荣昌举行高温天气畜禽热应激处理方案重庆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实现“一卡通”发放
第09版:科技服务·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乡村建设行动:分类推进 多元投入
西南地区水稻新品种现场展示交流会在荣昌举行
高温天气畜禽热应激处理方案
重庆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实现“一卡通”发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建设行动:分类推进 多元投入

张灿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乡村建设行动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提出了务实管用的举措,对于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大意义

  牢记亿万农民对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目前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1亿,占36.11%。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此大的规模,决定着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让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同样过上现代生活,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实施乡村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对缩小城乡差距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县域内城镇居民仍有一定差距,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现均等化供给、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

  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总体上将村庄分为四类,即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拆迁撤并类村庄。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乡村建设。集聚提升类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建设的重点,要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重点是改造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美化村容村貌。城郊融合类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要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生活设施,推动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特色保护类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重点是保护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农业遗迹等,用好“绣花功夫”,以“微改造”的方式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修复。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村庄规划编制,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健全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强化要素保障

  乡村建设量大面广,要切实加大投入,从财政投入、金融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健全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保障乡村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加快培育乡村建设的各类技术技能和服务管理人员,引导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方面的设计大师、优秀团队下乡,发挥好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把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上去。

  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上,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优先纳入、优先安排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在乡村建设的统筹协调上,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要求,推进乡村建设落地实施。以县域作为切入点和载体,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