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流通货币:海贝王公贵族圈里的“尖货”三星堆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再“合璧”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早期流通货币:海贝
王公贵族圈里的“尖货”
三星堆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再“合璧”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期流通货币:海贝

新华社记者 张紫赟 陈诺 刘美子

  河南的殷墟妇好墓、陕西的周原遗址、四川的三星堆遗址……我国不少地方的考古遗址离海“千里”,却陆续出土大量海贝。数千年前,它们来自哪里?又是如何传播流通的?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技考古团队正在对海贝进行溯源研究,努力解开遗址海贝的秘密,让人们听见海贝“开口说话”。

  不可小觑的“迷你”文物

  在中科大科技考古实验室内,摆放着来自河南安阳、四川广汉等国内多处考古遗址的,大小不同、形色各异的古老海贝。其中,数量较多的是一种名为“货贝”的海贝,俗称“黄宝螺”。

  “这种海贝分布于我国台湾、香港和海南诸岛。”中科大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研究员介绍道,“在世界范围内,它们广泛广布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暖海区。”

  研究员表示,不要小瞧这些“迷你”的古物,它们身上蕴藏着文明探源的密码。从环境考古研究的角度看,出土的海贝能揭示当年地理、气候等环境信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它又能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暗藏中原、西北、西南乃至东南亚、南亚之间的古代人群迁徙和贸易的路线图。

  曾为我国古代流通货币

  小小的海贝,一度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作为装饰品的海贝出现;商周时期,“贝”字频繁出现于当时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

  我国殷商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数量庞大的货贝,根据对考古材料时空分布的统计,货贝出现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最为盛行,集中分布于中原地区,春秋时期逐渐减少,直到秦废贝行钱,在一些地区,海贝的流通延续更久。

  在当时,海贝是适合用作货币的材料:量少难得、不易磨损、方便携带、容易计量。如货贝的成体在2厘米左右的长度,大小相似,重量接近,方便钻孔穿绳成串使用。有文献记载,成串海贝的单位是“朋”,若用古今单位换算,一朋能买好几亩良田。

  有趣的是,当时的人们还挖空心思仿制海贝,所用的材料包括骨头、蚌壳、玉石、绿松石、青铜等五花八门,仿出来的样子也是惟妙惟肖。当然这些仿贝不一定行使货币的功能,可能是日常的装饰品,有的也替代海贝作为陪葬品。

  科考终将揭开海贝之谜

  同时,海贝的碳酸盐壳体记录了多种环境信息,元素和同位素的种类和丰度主要与其生活海域的地质环境背景和生物代谢作用有关,能够体现区域特征,是海贝溯源的“指纹”。

  近年来,中科大科技考古团队正成为“科海拾贝”的一群人。他们收集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现代海贝标本,以及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海贝遗存,联合该校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专家,建立现代与古代海贝样本库和数据库。在考古学已有发现的基础上,运用高精度测年、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示踪等技术以及地球化学背景数据库,从断代和溯源的角度给出新的信息,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助力考古。

  遗址中的海贝究竟从哪里来,又是如何跨越山海,这些问题非常令人着迷。它们或许是直接从海贝产地长距离运输而来,或许是经历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连续的贸易交换,依托新兴科技手段,藏在贝壳里的秘密终有一天能解开。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