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此前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有31个本科专业首次正式招生,涵盖了工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高校本科专业调整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新专业“新”在哪儿?未来将如何培养专业人才?
一新
新工科专业凸显“智慧”
盘点31个新专业,“智慧”与“智能”是其中的关键词——智慧能源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能地球探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智能运输工程、智慧海洋技术、智慧林业,共有8个新增专业与智慧和智能相关,其中7个为工学门类。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智慧水利系主任俞晓东介绍,智慧水利专业是水利与信息化相融合的专业,学生既要掌握水利行业的知识,也要懂得新兴的技术。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数字水利”建设,为“江河战略”贡献力量。
山东大学开设的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以李术才院士和张庆松教授为专业带头人,面向国家“交通强国”“制造强国”重大战略需求,深度融合数学、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交通土木工程等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自主创新、具备跨界发展能力的应用研究型领军人才。
近年来,高校本科工学类新增专业较多,其中不少都是新工科专业。专家表示,新工科专业或将继续成为未来几年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新
交叉融合适应发展需求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新专业的一大特点。在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中,教育部支持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设文理、理工、医工等交叉融合的新专业。
实现“双碳”目标,专门人才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在碳捕集、碳利用、碳管理及碳交易等环节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存在空白。2021年,重庆大学牵头并联合3所高校申报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
重庆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李正良说,现在能源、材料、交通等领域对碳储科学与工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为此,学校将着力培养学科交叉性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希望该专业未来有60%至70%的毕业生可以继续深造,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随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实施,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吸引世界关注。由成都理工大学申报的“行星科学”专业,研究的正是深空探测。
三新
专业设置突出就业导向
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表示,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总体思路,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二是重视质量,三是优化结构。为突出就业导向,申报增设专业过程中明确要求高校充分调研社会需求,以扎实的人才需求调研数据作为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明确社会对新设专业的具体要求。
与此同时,新设专业还需对一些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进行有益补充。例如,教育部连续两年在艺术学类专业上进行了调整,新设了更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科技艺术、纤维艺术等新专业。
近年来,中国科技艺术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创造出了诸多惊艳的经典场景。与此同时,艺术院校也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与艺术创意的融合,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