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忠敏(右二)在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 |
无论开学或放假,重庆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实验室里,常常能看到一个繁忙的身影,她就是重庆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忠敏。
陈忠敏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材料、诊断试剂以及其他功能高分子材料研发。近年来,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1篇,拥有20项授权发明专利,转让转化6项。团队研发的智能化血液黏度动态分析仪制造关键技术,获得201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三等奖。
“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完全不能自拔”
陈忠敏说,其实她和很多人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认准了后来从事的研究方向。
20世纪80年代,陈忠敏考入了苏州丝绸工学院(现苏州大学)制丝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陈忠敏来到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担任教师。当时她只有20岁,接手的第一个教学班是成人教育班,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比她年龄大。
陈忠敏清晰地记得,为了能准确地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她白天上课,晚上就回去反复翻看相关书籍,让所有的基础知识了然于心。而这段经历也让她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是科研还是教书,都要紧密结合实际。
1999年,陈忠敏赴日本访问学习,在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做含磷聚乙烯醇阻燃性高分子应用研究。天天啃书、泡实验室的日子,让陈忠敏更加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
“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完全不能自拔。”陈忠敏希望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科研会碰到很多困难,但也很有趣”
陈忠敏攻关的是生物医学材料,虽然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才正式接触,但很快她便意识到这是自己想要倾注无限热情的领域。博士毕业后,她开启了与蚕丝蛋白质生物医学利用相伴的日子。
“做科研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深入研究,会发现乐在其中。”陈忠敏说,比如,生物材料学就非常有趣,自然界中很多难以解释的事情,在对其分子进行结构解析之后便会豁然开朗。
她说,谈到蚕丝,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丝线和服装,其实,蚕丝蕴藏了巨大的科研价值。陈忠敏常年带领团队致力于围绕蚕丝做研究。她介绍,比如丝素蛋白,它是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含有18种氨基酸,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拉伸强度、透气透湿性等。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良的力学性能,让它在医学领域能够被广泛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的治疗方法愈发多样,其中之一就是肿瘤栓塞化疗术,即将栓塞术和化疗相结合,以此阻断肿瘤供血,让癌细胞自行灭亡。但此技术需采用国外进口药物,该药物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无力承担。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陈忠敏脑中:能不能运用丝素蛋白的膨润性来解决“阻断肿瘤供血”的问题?
研究过程中,陈忠敏发现,改性丝素蛋白在血液中能立刻凝成块,物理性堵住血管,有很好的凝血作用,于是陈忠敏创新开展了丝素蛋白在止血凝血方面的研究。研究发现,将丝素蛋白应用于止血材料的制备,不仅用料天然、安全,并且能在两分钟内快速止血。“特别是动脉血,在通过物理压紧创口止血的同时,丝素蛋白接触到血液后,还可以分泌出止血因子,并产生免疫物质,效果非常好。”陈忠敏说,目前这项研究的科研阶段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