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龙骨油灯”的故事
第14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个关于“龙骨油灯”的故事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关于“龙骨油灯”的故事

  中国禄丰恐龙大遗址馆一景。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早年间,一些村民把乡间劳作时捡到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带回家,并称之为“龙骨”。因为买不起真正的油灯,人们就用“龙骨”的凹陷面点起了油灯,村里很多人家都有这样的“龙骨油灯”。此后,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个体达上百具,年代跨越侏罗纪早、中、晚三个时期,该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恐龙原乡”。

  故事还要从100年前说起……

  100多年前

  村民的“龙骨油灯”

  100多年前,云南楚雄禄丰一带的村民在山谷溪边劳作时,经常会捡到一些形状特别怪异的“石头”。村民猜测,这样的形状很可能是传说中的“龙”留下的骨头。

  起初大家对这些“龙骨”的态度是敬而仰之,顶礼膜拜,到后面胆子渐渐大了起来。当时属于经济困难时期,村里基本没有人家有钱买油灯,于是有人就想起了这些“龙骨”。

  村民将“龙骨”捡回家中,利用骨头中的凹陷面点起了油灯。甚至还有胆子更大的,把较为完整的“龙骨”抬回家,放在门前“镇宅”。

  就这样,村里开始流行起了“龙骨油灯”。直到1938年,“龙骨油灯”的存在被一位古生物专家发现。

  1938年

  发现完整恐龙化石

  1938年冬天,古生物专家卞美年来到禄丰进行科考,在当地村民家里发现了一种很特殊的油灯。他一眼就看出了村民口中的“龙骨油灯”底座是一种古生物的脊椎骨化石。

  专家当即就叫村民带路去平时捡“龙骨”的地方,结果在那里惊喜地发现了不少古生物化石。他将这些化石带给了中国古生物学界泰斗杨钟健过目,后者凭借着经验认定这些化石极有可能属于某种恐龙。于是一行人顺着村民提供的线索,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工作,发掘、修复、装架了完整的恐龙化石标本——许氏禄丰龙。

  此后80多年来,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个体达上百具,年代跨越侏罗纪早、中、晚三个时期,禄丰因此被誉为“中国恐龙原乡”。

  1940年

  “中国第一龙”在渝展出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人自己发掘、修复、装架的第一条恐龙,被称为“中国第一龙”。

  1940年,许氏禄丰龙的化石在抗战中迁往重庆。1941年,第一次公开在重庆北碚装架展出。因为是头一回有机会看见“龙”,这场展览的参观者甚众,其中甚至有“持香来叩头者”。

  同时,“中国第一龙”的发现,也让禄丰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中国恐龙原乡”、生物考古圣地。后来,随着当地恐龙化石发掘的不断推进,恐龙以及恐龙化石保护的相关知识也进一步普及。

  1995年

  巨大的“恐龙坟场”

  1995年,似曾相识的一幕再次发生,禄丰阿纳村的村民罗家有在自家地里干农活时,挖出了两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不同的是,此时已经接受过“中国恐龙原乡”各种科学知识普及的他,马上意识到这肯定不是普通的石头。

  他立刻向相关部门报备,专家赶到现场考察后,发现这座小山坡下面竟然藏着一座巨大的“恐龙坟场”,掩埋着多达400余具恐龙化石。

  为了保护好这些恐龙化石,专家建议就地建馆。  

  2008年

  遗址馆建成

  2008年,位于禄丰的世界恐龙谷正式建成,这座堪称“恐龙坟场”的小山坡也作为谷内的遗址馆,成为展陈的一部分。在随后的时间里,这样的展陈还在不断增加。

  从1938年起的80多年里,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个体有上百具,5个乡镇的18个村委会都发现过恐龙化石,出土地点多达31个,年代跨越侏罗纪早、中、晚三个时期。这些化石都证明着,禄丰人脚下的这片土地,在亿万年前曾是恐龙漫步的家园。

  2022年

  历史的见证

  在禄丰世界恐龙谷的一隅,48岁的罗家有正专注地用气动雕刻笔修复着恐龙化石。菱形脚手架顶棚下,射灯透出昏暗的光,一具具装架好的恐龙化石林立,仿佛把人带回了神秘的远古时代。

  因为当初意外发现“恐龙坟场”,阿纳村村民罗家有的命运也从此改变,他系统学习了化石修复知识,成为了恐龙谷的一名化石修复师。他正在修复的这块恐龙化石,正是出土于云南禄丰。云南的地层保存了从太古代生命起源到新生代人类出现的各时期的化石,仿佛一座见证了亘古至今生物多样性的博物馆。

  在他工作的不远处,“龙骨油灯”作为展品,正在遗址馆里展出。

  研究表明,在经济不宽裕、也不了解恐龙化石重要性的时代,村民们拿来点油灯的这些“龙骨”,确实大部分都是恐龙的脊椎骨化石。

  如今,“龙骨油灯”已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入夜的山乡灯火通明,也不再需要用“龙骨”来点灯了。(本报综合)

  相关链接>>>

  不仅点灯,龙骨还能吃?

  罗文佳

  早些年,恐龙化石不单被用来点油灯,还是一味治病救人的药材——龙骨。

  1957年四川合川马门溪龙首次发现时,就有不少民众敲下化石用作药材。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就记载了四川武城发现恐龙化石,当时的人们以为是龙的骨骸,便将其入药,起名“龙骨”。

  中医学中的龙骨并不特指恐龙化石,指的其实是新生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在1963版和1977版的《中国药典》中有收录。但是到1985年后《中国药典》不再收录龙骨。至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中药龙骨自此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现行《中国药典》中并没有龙骨。

  未经批准,采挖、买卖龙骨均不合法。按照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对古生物化石的定义,龙骨的来源均属于“古生物化石”,一旦被鉴定是具体的物种后,可根据《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进行处罚。

  恐龙也曾经是“幸存者”

  张伟

  都知道恐龙灭绝了,但其实恐龙也曾是“幸存者”。

  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大约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超级火山喷发带来了火山冬天,阻挡日照辐射而造成地球表面温度骤降,地球盘古泛大陆解体,环境的剧变造成了新一轮生物大灭绝。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相关研究者与美国学者合作,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层位中,同时发现了恐龙脚印和冰筏沉积。冰筏沉积就是沙粒或小砾石(直径0.1~15 毫米)漂浮于泥岩中。这说明,恐龙非常适应极地季节性的严寒气候,有能力挺过火山冬天。

  同时,研究者在部分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的分支和两个基干类食草性的鸟臀目恐龙都发现了羽毛化石的证据,根据系统发育支架法,推断恐龙天生具有羽毛,这些羽毛极有可能是用于保温的。

  具有保温功能的原始羽毛,确保了食草性恐龙能够抵御中高纬度的冷冬,进而独享中高纬度丰富且稳定的植物资源。最终,恐龙加冕为王,一跃成为食物链顶端生物,并在这个位置一坐就是1.4亿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