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翟福强在永川中学进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的科普讲座。受访者供图 |
“普普通通的矿石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施胶和成毡等数道工艺,即可摇身变为隔热隔音的新材料——超细玻璃纤维棉毡。其单丝的直径可达到1个微米以下,相当于一根头发的1/20~1/5,每束纤维原丝都由数百根甚至上千根单丝组成。”6月30日,当记者见到重庆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职科研教师、光电薄膜与器件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副主任翟福强时,他刚刚结束了一节材料性能学创新实践课程,在谈笑风生之间“解密”了一个略显冷门的专业名词。
这位深耕玻璃纤维领域近十年的科技工作者,率领团队先后完成了生物可溶性高强度超细玻璃纤维棉、低阻高效超细玻璃纤维滤材,以及超低导热系数玻璃纤维真空绝热板芯材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实现了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成果转化,解决了我国先进制造领域对“干净空气”和“高效节能”高端产品的生产需求,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5年,翟福强出生于河南洛阳。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学,进行硕博连读。在读博士一年后,他又得到国家公派资格,公费到国外留学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博士毕业后翟福强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选择重庆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落脚地。
对于国产大飞机研发而言,面临着众多艰难险阻。尤其飞机机舱内的夹层材料,既需要轻质、流水、阻燃,还要起到良好的隔音和隔热的作用,是一项“卡脖子”技术。回国后,翟福强加入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领团队以《国产大飞机用隔音隔热超细玻璃纤维棉材料领航者》为科研项目,进行创新性研究。
项目进行初期,面临着很多困难。
“首先是技术上,纤维棉的成分配方受专利限制,我们不能自主生产;其次因为网络结构缺陷,使纤维棉的隔音隔热性能提升困难;最后,改性处理手段匮乏,纤维棉容易发生板结,机械加工性能变差。”翟福强介绍。
虽然困难,但是翟福强心中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科研工作不可能顺风顺水,把挑战当动力,才能突破难关、收获成功。
为了这一项目的研发,翟福强和其团队投入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翟福强更是永川、渝北两地跑,无数个日日夜夜在试验、失败、论证分析、再试验中度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该项目历经6年,在航空棉隔音性能、隔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翟福强团队研发出的航空用隔热隔音超细玻璃纤维棉材料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中国商飞大飞机试航要求,解决了国产大飞机制造“卡脖子”技术。凭借这一项目研发成果,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翟福强一举夺得创新赛新材料组第一名。
“目前,我们研发的航空用隔音隔热超细玻璃纤维棉已成功列装于中国商飞的系列国产飞机中,获得了中国民航局测试中心认证和国际航空工业体系认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项目并没有真正结束,今后我们团队还将继续研发,争取提升产品性能,助力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翟福强说道。
授权发明专利12项,全部转化生产;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奖2项;带领学生团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除了要做科研,如今,任职于重庆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翟福强身上,还肩负着教学的重任。多年来,他始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在科研和教学上硕果累累。
“未来,我将围绕国家‘四个面向’,继续围绕超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在‘干净空气’和‘高效节能’领域的功能化应用做好产学研工作,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工厂里、车间里和创新产品中,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教学水平,培养材料科学领域卓越人才。”翟福强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