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孝辉在施工现场。 受访者供图 |
重庆被誉为“中国桥都”。随着桥梁建设的不断提速,桥越建越多。如何做到规划更加科学?桥梁建设美感与城市风景更加协调?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孝辉,在38年的工作中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推动建设功能高效整合的复合交通系统,实现一个规划通道位置承载多个通道功能,是重庆桥梁科技创新发展的不二之路。”刘孝辉说。
今年58岁的刘孝辉,长期奋战在桥梁研究、设计与施工管理工作一线,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主持设计完成城市跨江大桥4座(菜园坝长江大桥、东水门长江大桥、郭家沱长江大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及公路桥数十座。
“小时候在四川隆昌,每次回农村外婆家,20里路得靠脚走,单边要4个多小时。”刘孝辉说。那时,他就想,要是能有一条直通外婆家的公路,坐上车去看外婆该有多好。
有公路、坐上车,成了刘孝辉儿时的梦想。高考那年,成绩优异的刘孝辉用行动去实现梦想,他报考了与修路有关的专业,最后被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录取。
从重庆交通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毕业后,刘孝辉被分配到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从事桥梁设计与研究工作。他和同事经过艰苦努力,依靠科研课题“不对称拱桥设计与施工方法”的科研成果设计建成了全国第一座不对称拱桥“潭湄冲桥”,并荣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一次获奖对于刘孝辉来讲意义非凡,也彻底点燃了23岁的他在交通建设上钻研桥梁建设的火焰。
2007年,刘孝辉主持设计的菜园坝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率先实现了山地城市公、轨复合交通共建模式。他协同设计团队提出了“刚构、钢桁梁、钢箱系杆拱组合结构”原创技术体系,建立了适合公、轨复合交通且具“安全、经济、美观”特性的钢桁梁典型截面形式,探索出长江中上游大吨位、大节段钢桁梁整体制作、运输、安装的建桥工法。
该成果成为了后来重庆跨江桥梁建设的样板方案,也因此促成了重庆独特的城市桥梁交通风貌。
此后,刘孝辉致力于推动桥梁美学铸就城市之美,实现山水景观城市桥梁美学和城市风貌的有机融合。
在主持“两江大桥”(东水门长江大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设计工作时,为使庞大的桥隧结构物有机融入周边环境,项目技术团队确立了斜拉桥基本结构体系和空间曲面外轮廓天梭造型的桥塔构造外形,来满足车辆在桥面行驶中视野的开阔,形成了山-水-城景色浑然一体、一览无余的格局。但支撑这一理念的必要构造和设计模式,不符合当时技术规范的理论假定,设计上无经验借鉴,技术评审存在争议。
是放弃创新构想、循规蹈矩,还是大胆突破标准的严重制约、填补技术空白?刘孝辉以精准的科学预判,坚定地选择了技术创新之路。
承受着学术分歧、同行质疑、工期紧迫、成败未知的多重压力,刘孝辉带领团队和时间赛跑,推进理论模型分析、开展实体模型实验,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科学、严谨地验证了设计方案各个指标的合理性、可靠性,再次奉献了深受市民喜爱、承载重庆珍贵城市记忆的精品桥梁工程。
多年来,刘孝辉不断创新,执着进取,以科技创新塑造桥梁功能之美,以桥梁美学成就重庆城市之美,铸就了多个重庆城市名片。刘孝辉设计的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奖项。
如今,他主持设计的郭家沱长江大桥已进入施工阶段,又将为“桥都”增添一道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