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发现时,赤金走龙就在中间的银罐里。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
当一件罐口扣合极其严密的银罐被揭开盖子后,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罐中有水,一片金箔漂浮其上,金箔上竟然站立着12条体态生动的小金龙。奇怪的是,这些金龙的姿态不同于常见的飞龙,而是四脚着地,似走路的状态,因而得名“赤金走龙”。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的“赤金走龙”本有12条,如今只余6条,是当之无愧的“大唐遗宝”。最近,这6条小金龙不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还上了央视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再次引发了关注。
“最值钱的存钱罐”
说起来,那已经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1970年10月,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挖出了两个瓮和一个罐。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两瓮一罐里满满都是贵重的金银器和玉器,被媒体戏称为“最值钱的存钱罐”。
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里面到底能装下多少文物呢?答案是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副,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吧,经实测,何家村唐代窖藏金器总重就达298两(唐大两,合今45克),银器总重3700多两(唐大两),再外加10副玉带,它们的总价值在唐代大约折合黄金900~1000两,铜钱3830万钱。即使不计入文物考古价值,仅仅按贵金属的价格计算,差不多也有2000多万元人民币左右。在唐代,足够普通人家花上200年。
何家村窖藏的发现,藏着大唐盛世的辉煌,被称为20世纪考古伟大的发现之一。其中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3件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兽首玛瑙杯则被定为海内孤品,禁止出境展览。而与兽首玛瑙杯一同在银罐里被发现的,还有12条赤金走龙。
“迷你”版小金龙
因为有银罐的保护,1000多年的光阴并没有在这12条赤金走龙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当它们被取出银罐时,个个完好如初,金光闪闪。不过可惜的是,1975年9月,当时设在西安碑林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间展室被盗,何家村窖藏出土的6条小金龙、5件素金钗、1件金钏和1件鎏金花纹八角杯被盗走,时至今日此案仍未告破,剩余的6只小金龙愈加珍贵无比。
细看这些赤金走龙,每条龙的长度约在4厘米,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只有拇指大小。虽然个头“迷你”,但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它们“身材”纤细,阔嘴伸颈,头顶长有双角,龙尾舒卷逶迤,连鳞片都被细致雕出,龙须、五官无一不生动。
可以看出工匠是用金条先掐编出身体,然后插上尾巴和角,最后用錾子錾出鱼鳞纹的装饰。由于是手工制作,每条龙都不完全相同。从龙头到背脊再到尾部,形成一条优美流畅的曲线。
特别的是,这些唐代赤金走龙不像后世的飞龙那样张牙舞爪,造型高大、凶猛、华丽,而是四爪落地,呈现行走的姿态,有的似在驻足,有的状如奔走。
这么小巧可爱、还会“走路”的龙,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研究人员认为其很有可能是唐代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
道教的祭祀法器
在唐代,金龙被视为祥瑞之物,既可以消灾避邪,也是皇权的象征。这些赤金走龙从独特的造型,到出土时的刻意摆放,都隐喻着非同一般的用意,研究人员分析它们可能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的法器。
“投龙祭祀”仪式来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时帝王举行道教祭祀活动,为了沟通神界,祈求平安,免除灾祸,往往会在三个简上书写祈愿内容,奏告“三官”,即投龙简。投龙简分别为山简、土简、水简。山简投于高山之中,土简埋于地下,水简投于潭洞水府。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多为金银器、铜器等。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固定礼仪。它的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文字的玉简、玉璧和金龙、金钮等器物一起用青丝捆扎,待举行相应的仪式后,再投出。
也就是说,这些赤金走龙或许是担负着为大唐王朝驱邪、避妖、镇灾,以及祈求帝王长生不老的愿望而被埋下的。
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早在商代已有黄金饰件的制作,迟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黄金器皿,但金银器制作最成熟和繁荣的时期是在唐代。因此,像赤金走龙这样的文物在考古专家眼中可谓“宝贝中的宝贝”。它们是精巧华贵的艺术品,从中还能窥得礼仪、祭祀、饮食、服饰及养生等唐代贵族生活,见证了大唐的辉煌。(本报综合)
相关链接>>>
墓主的身份之谜
黎佳
因为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都是体积小、价值高、少而精的珍品,很多应为唐代宫廷之物。考古学界据此一度认为其拥有者至少是三品以上官员,也可能是皇亲贵族,甚至是皇帝本人。
后来经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大学的学者考证,何家村窖藏的主人是唐代尚书租庸使刘震,窖藏埋藏年代应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泾原兵变时。
租庸使,是唐代中央专门设置的征收租庸调赋税的官员,其职责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财物。泾原兵变时,租庸使刘震先将大宗财物送往城外,后将精心挑选的宫廷珍宝用瓮和罐埋藏了起来。不久,刘震夫妇因故被斩,这些珍宝也就永远不被外人所知了。
龙爪的历史变迁
秦南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传统的祥瑞图腾。在中国,龙的形象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从文物中龙的爪子数量变化上可见一斑。
从文物实物来看,战国玉龙和唐赤金走龙都无爪。虽然唐代也有4腿3爪的龙,但这些龙都更贴近于动物的形态。到了宋代,便不允许民众随便用龙了,只有太子与重臣可以,龙爪一般是3只或4只。
自元代始,龙彻底成了皇家用制,龙有了5爪2角,凶猛而霸气。而明代龙纹4爪5爪皆有,怒发冲冠之气势更盛。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清代早期龙纹整体形象强悍,清代中晚期则有形无力,但龙袍上绣的都是5爪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