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先进光学技术成果加速产业化当好新基建和网络技术创新“排头兵”
第06版: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推动先进光学技术成果加速产业化
当好新基建和网络技术创新“排头兵”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5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晓燠
推动先进光学技术成果加速产业化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实习生 冉罗楠

  前不久,重庆连芯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连芯光电”)与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实施国家战略项目,推出全国首个民营天基量子网络“QuSky”和首个民营东数西算项目“QuSky+”。

  连芯光电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年轻企业,创始人马晓燠今年39岁。马晓燠长期专注于单光子测量、信号与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带领团队解决了暗弱目标高精跟踪等多项国际难题,通过对光子相机技术的研究,解决了我国在弱光探测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

  “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马晓燠是四川达州人,2006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读完本科后,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光电所硕博连读。在这里,他得到快速成长。

  2011年,正值中科院光电所研发国内最大口径光电望远镜,光子相机成为该光电望远镜探测能力变强的关键。

  为了加快研发进度,马晓燠在自主研发的同时,曾想购买一些国外技术,却吃了“闭门羹”。“既然别人什么都不给,那就干脆自己做,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马晓燠回忆道。

  不过,光子相机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材料生产、加工到系统集成,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探索。

  34岁被破格评选为中科院光电所研究员和博导

  项目立项后,马晓燠带领团队立即开启了“实验室—外场”两点一线的科研模式:先在实验室研究光子相机的物理机理并准备试验样机,然后飞到外场做实验,采集到数据后再回到实验室迭代升级。

  外场需要避开光污染,他们只能选择无人区的高原。尽管困难重重,但马晓燠并没有退缩,带领团队熬着夜、吃着泡面、吸着氧,白天调试设备、晚上采集数据,坚定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2016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子相机研发成功,1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20多项国内外专利获得授权,令世人刮目相看。

  结合在望远镜跟踪技术上的创新,马晓燠参与研制的望远镜观星灵敏度与精度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深空探测和天文观测等领域发挥了突出作用。

  2018年5月,34岁的马晓燠被破格评选为中科院光电所研究员和博导。

  推动先进光学技术成果产业化

  在马晓燠看来,先进光学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2018年,他成立了连芯光电。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连芯光电入驻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江北育成基地,其目的就是对先进光学技术从芯片研发到整机装调的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

  从科研工作者到创业者,马晓燠带领团队始终瞄准光电和量子技术的前沿领域开展攻关,并形成光电设备设计、加工、装调为一体的运营体系,目前已为天文观测、量子操控、高能物理等领域的几十个重大项目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支持。

  “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打造量子与光电实验室,集聚量子技术和光电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在推动新科学、新技术、新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为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贡献。”他说,在科技创新路上,自己将做好青春“追光者”,让那束光照亮世界、点亮未来。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