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县中的发展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区县高中在高考升学率和办学质量上遥遥领先,改变了千千万万乡村学子命运。但近年来,不少县域普通高中出现优质生源流失,有的甚至招生招不满,教师“跳槽”“出走”,办学质量一路下滑……“县中怎么办”引发社会关注。
2021年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政策扶持令县中发展难题得到一定改善,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还需迈过多道坎。
招生招不满
生源流失怎么破
本世纪初,随着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办学模式兴起,一些学校利用灵活的办学自主权,跨区域“掐尖”高分生源,获得竞争优势,抢走了一部分优质生源。此后,一些省市级中学也加入其中,“抢生源大战”愈演愈烈,越来越多成绩优秀的学生离开县中。
重庆一位县教委负责人无奈地说,去年中考全县前100名的学生,有70多个升入主城区读高中。当地高铁通车后,主城区学校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
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解决县中问题,首先必须稳住生源。《“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防止县中生源过度流失。
“加强招生管理是第一步,留住生源关键是要真正提升县中的吸引力。”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丛斌建议,可以鼓励县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在错位发展中增强吸引力;同时继续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增加农村学生的升学机会。
老师“跳槽”“出走”
师资困难如何解
县中流失的不仅是生源,还有大量优秀教师。“县里财政收入少,县中教师不如地市级以上地方的教师工资高,待遇远远低于市直属学校。由于没有乡村补贴,县中教师的待遇可能还赶不上乡村教师。”重庆市一所县城高中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几乎每年都有教师申请调动,收入较低是重要原因。有的教师拿到市级赛课奖项后,很快就有主城区学校开出高价来“挖人”,让更多老师“人心思走”。
《“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对恶意从县中抢挖人才的学校,停止其各类评优评先资格。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的探索已初见成效。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原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县中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得到同步改善,近三年的高考成绩连年取得突破。随着教育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当地教师流失率大幅降低,曾经大量外流的高中生源也出现“回流”势态。
升学率下滑
办学质量怎么抓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我国有县域高中7243所,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半壁江山”。但近年来县中的升学率整体大幅下滑,一些省份考取重点高校的学生集中在少数几所“超级中学”,有的县中已连续多年无缘清华、北大,甚至“高考最高分仅超一本线10分”。
《“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提高县中经费投入水平等。
当前,各地开始探索多样化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模式。在三峡库区的奉节中学,“双师课堂”成为数千名学生的学习日常。借助互联网技术,同学们通过屏幕与400多公里外的重庆八中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按照双方签订的帮扶协议,奉节县每年还派出教师到重庆八中进行跟岗学习,提高教学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