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号子,黔江区地方传统音乐。2006年,南溪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溪号子可追溯到唐朝,诞生于清朝,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为了缓解疲劳逐渐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只有音韵没有固定歌词的号子。南溪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但其腔调和唱法比较固定,代表作品有《九道拐》《三台声》《喇叭号》《南河号》等。
南溪号子的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等十余种。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喊,二人或三人扮尖声(即喊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歌声。
南溪号子演唱的特异性,系土家民族音乐文化的遗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传达了许多已经消失的文化信息,为山歌号子的一种原生态特异体裁,具有吸收优秀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 黔江区按照“价值优先”和“濒危优先”的原则,采取建立国家、市、区县级三级保护名录体系、保护传承人等措施,对南溪号子等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传承。